《六祖壇經》講解圓滿之後,原本想接受老居士的建議,在星期六繼續開講《彌陀要解》,以增強同脩大眾對於念佛法門的願力與信心。
然而,這十多年來,我在道場所開講過的經,幾乎都以淨土五經一論為主。五經一論,除了《無量壽經》以外,都說了一遍,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說了二遍。外加,《萬善同歸集》,《勸發菩提心文》等祖師所著的菩薩論,也都為大眾講解過了。
由於,過去講解的講稿,都是寫在筆記本上,並沒有轉載存檔於電腦中,日久文檔很容易失散。所以,我有意將過去所說的經文,重新整理講解一遍,然後打字登載於電腦中存檔。在整理過去講稿的同時,也可增添一些新的見解與悟處,一併提出來與大眾分享,所謂「溫故而知新」。
但鑑於有一些同修,希望能夠專聽某一部經典,以俾反覆地熏習,增強同修大眾的理解與信念。所以,我從淨土經論中,選擇了一些重點的經文,重新地為大眾作第二次的講述。例如,繼《六祖壇經》之後,今天要說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淨業三福」,以及《觀經》十六觀的後三觀,持名念佛,三輩往生的部分,再次地給各位作重點式的講述。
大家都知道,淨業三福,不僅僅是修學淨土念佛法門,往生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大小乘佛法,修學的根本。所謂「本立而道生」。若無「淨業三福」作為修學的基礎,無論修學何種法門,都難以成就菩提的道業,故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的「正因」,一切佛法的大根大本。
講到敬業三福,這是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所開示往生極樂世界的門檻。換句話說,欲生極樂世界的行者,必須修持淨業三福,若無三福作為根本,縱然念佛功夫,念得再好,也不得往生。
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涵蓋了「教理行」的宗旨與意趣。只是每部經,對教理行所涵蓋的比重,各有多寡,有其輕重上的不同而已。以淨土三經而論,《無量壽經》,涵蓋了教理行三種意旨,只是在比重上偏於教誡,故判為「教」經;《觀無量壽佛經》說理,教我們觀想往生成佛的道理,所以判作「理」經;而《阿彌陀經》,以念佛為本,要我們念佛求生,是故稱為「行」經。
教者,指的是佛陀的教誨與教誡,是諸佛如來,慈悲開示世人,如何地斷惡修善、去邪歸正,在人格上做一個至善至美的完人的種種方便之法。透過佛陀所說的教誡與教誨,改過修善,才能離苦得樂,過著無憂無慮,快樂自在、解脫的生活。
一本《無量壽經》,說的是佛陀對世人諄諄的教誨,其宗旨,無非是要迷苦的眾生,皆能破迷開悟,去習改過,除惡務盡,最後皆得轉凡成聖。而《觀經》,是淨土經論的理經,其闡述的道理,深妙玄奧,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其理通於《華嚴》與《禪宗》「萬法唯心」,直指人心與見性成佛的妙義,可說是大乘佛法的最高理論。
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凡一切法,唯心想生,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如果,不解《觀經》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以及不能依據這個「心俱心造」的理論,如何能夠達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
我們要了解,五蘊十八界,種種的現象,包括宇宙的森羅萬象,這一切的現相,都是唯心妄動而生的。心若清淨無染,不為外塵境界所影響,能如如不動,則「萬境本閒」,何來外境的干擾?一切外在環境的干擾,都是由於自己心念不定,有所罣礙,才會受到外塵境緣的牽纏;這念心,靜若止水,縱然外面的境界,車水馬龍,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依然能夠聽而未聞,視而不見,不為所動。所以說,心是萬法的根源。
《阿彌陀經》是「行」徑,講的是如何教我們修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佛所說的一切法,貴在「知行合一」;能知不能行,則知同不知,毫無意義,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行是知的完成,是理想圓滿的實踐。古德說:「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我們常說,行經、行經,可見得,經是用來行的,不是拿來讀誦、書寫的。唯有「行」才能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與受用。
若每天僅懂得讀誦、言教,而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則佛法與生活就脫節了。那麼,佛法就變成了世法,學佛也只流於一種形式,成了紙上談兵,所謂「說食不飽」,沒有任何的意義。果然如此,佛法與世法有何區別? 即便,我們天天讀經,能將三藏十二部,背誦的滾瓜爛熟,還是與「道」無關,修的也不是佛法!
《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是韋提希夫人,因子忤逆不孝,將自己的父王監禁於七重室內,並欲加以殺害,而自立為王。韋提希夫人,遂以酥蜜和麵,塗在身上,又將葡萄汁盛入瓔珞之中,攜入牢中,餵食老王。阿闍世王子聞訊後,在盛怒之下,欲持劍殺害其母,幸為左右兩位大臣,日月光及耆婆,及時攔下,不敢殺害,但仍將其母——韋提希夫人,幽禁起來。
韋提希夫人,在這種情境之下,悲痛欲絕,想厭離此娑婆五濁惡世,故向世尊哀求懺悔,祈求佛陀指點迷津,希望能得到佛的寬慰,並能教其觀於清淨業處。佛慈悲哀愍,為韋提希夫人,開演西方極樂世界,並教其諦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並修淨業的方法,以俾得生西方淨土。
本經的發起,非常特殊,與其他的經典不同,是以阿闍世王子,殺父弒母為緣起。為何佛陀世尊,要以此忤逆不赦的惡事,作為本經發起的因緣?佛陀是為了彰顯此界的五濁惡世,極為險惡,就連自己的親生之子,為了個人的利益,尚且不顧養育之恩,聽從惡友,提婆達多的慫恿與挑唆,罔顧人倫,欲危害自己的親生父母,實在令人髮指。故而,佛陀想藉此逆緣,要讓世人明白,此方世界,濁穢不堪,令人扼腕,故而勸誡世人,能厭離此濁苦惡世,並發願求生淨土。這才是佛陀世尊的真正用意。
韋提希夫人,遇此逆境惡緣之後,感悟到此方娑婆濁苦惡世,人心晦暗,且苦多樂少,所以想求生於無憂惱處的佛國淨土。然欲生清淨佛國,須修清淨的業因,故而韋提希祈請世尊,教她觀於清淨業處。
釋迦牟尼佛,為了讓韋提希夫人,能看清楚一切的佛國剎土,於是用了神通之力,將十方無量諸佛國土,莊嚴清淨微妙的世界,全部收攝起來,並展現在佛的頭頂金台之上,供韋提希夫人參考與選擇。韋提希夫人,看了這麼多的清淨佛土。雖然,這些國土,統統都有光明,而且非常的殊勝,但她最後決定選擇,要往生阿彌陀佛所在的極樂世界。所以,她祈求世尊,教她修思維,正受的方法,往生極樂世界。
這時,世尊放光微笑,對韋提希夫人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此娑婆世界不遠,你應一心專注的觀想,並須修持淨業,才能與佛的本願功德相應往生。經文上明明說,西方極樂世界,距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之遙的地方,為什麼佛在此卻說距此不遠呢?這十萬億佛國土,是什麼一個概念?一般來說,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經上來說,就是十億個銀河星系的範圍。那麼十萬億的佛國土,有多大呢?而為何世尊說西方世界,距此娑婆不遠?佛說不遠,可有三種說法:
一、因佛力加被的緣故,故而不遠。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做到的,而是藉由佛陀威神力的加持,而到極樂世界。所以說不遠。
二、從「心法」上來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十方剎土,自他不隔毫端,所謂「身土不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離自己一念心性之外,所以說不遠。
三、三昧功德之力,念佛三昧修成,人在正定之中,這一念心清淨,入三昧正定,則與虛空法界融為一體,無自他的差別,何來距離上的分別,故說不遠。
世尊為韋提希夫人,開演往生淨土無上的大法,實際上就是為我們末世的眾生說法。韋提希夫人,與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世人,惑業煩惱,分毫未斷,只為因緣成熟,故佛為她說法。佛陀慈悲,無非是想藉這個機緣,能普利末世一切因緣成熟的眾生,都能修持淨業,往生西方淨土,早證菩提覺道。
所以,世尊在教韋提希夫人,思維、正受,往生極樂世界之前,告訴世人,欲生極樂淨土的行者,須先修淨業三福。
在講解之前,先將經文讀誦一遍。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佛在此開示韋提希夫人,就等於開示我們後世末法的眾生: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就必須修此三福;換句話說,三福即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先決條件,也是十方三世諸佛之所以成就佛道,所須修習淨業的正因。
所以,這裡所說的三福十一句,無異是佛法的大根大本;行者,不分宗派,無論修習哪一個法門,都要以三福為根本,才能成就菩提的道業。
三福的第一條:「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只給我們講了四個字——孝敬慈善。而這四個字,即是我們修行人的根本大法,也是大小乘佛法的基礎。佛法一大藏教的內容,離不開「孝、敬、慈、善」的範疇。
三福第一條的第一句,是「孝養父母」。我們要了解,佛法講的是「師道」,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了孝道,何來的師道?因為,懂得孝養父母的人,才能尊敬師長,進而奉事師長,所謂的「百善孝為先」。故「孝」的意義非常深遠,可以說是,豎窮三界,橫遍十方;也就是說,孝是「真理」,真理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受時空上的限制;這種行為,無論在中國,或是外國,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為人子女對父母盡孝,都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是亙古不變、千古不易的道理。
孝字,在中國的《六書》中,屬於「會意」字;也就是從字形上,可以了解一些意義。「孝」字的上面是一個「老」字,而下面是一個「子」;從意義上來說,上一代與下一代,必須合為一體,方能稱之為「孝」。因為上下兩代之間,不能有隔閡,也不能有代溝,才能達到真正的孝。若兩代之間有了隔閡,產生了代溝,如何盡孝?例如,父母與子息晚輩之間,一旦有了代溝,彼此間存有不同的意見,或在觀念上有了差異,就會發生矛盾與對立的種種情形。果然如此,身為晚輩的子女,不認同父母長輩的看法,如何能善盡人子之孝呢?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許多人認為,我們對父母盡孝,只要能養活他們,讓他們三餐溫飽,衣食無慮,就是盡孝。如果,不能尊敬他們,聽他們的話,孔聖人說,那麼與養活一頭畜生,又有什麼分別呢?所以,真正所謂的「孝道」,是除了能養父母之「身」外,還必須能養父母的「心」,更要養父母之「志」,以及養父母之「願」;也就是說,為人子女的,處處要懂得關懷父母,不但要讓他們放心、安心、高興之外,還必須做到不讓他們為我們操心、煩惱與不安。父母要我們做的事情,則盡量滿足他們,要合他們的心願,不要辜負了他們對我們的期待,這才是「真孝」。
所以,講孝之前,一定先要「順」;順,就是順「親性」,也就是要順父母的心。父母希望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比方說,為人父母的,對子女都有所期待,期待他們長大之後,能光宗耀祖,為家庭、社會、甚至為國家,能善盡一己之力,做一個有用的人。我們就要順親性,朝著這個方向目標去做,這才是孝的行為。又如,我們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如果不能和睦,致使兄弟姐妹之間鬩牆,作父母的會心痛,這就是不孝。若妯娌之間不和,甚至不相往來,作父母的也會傷心難過,這種行為也是不孝。唯有修身養性,增進自己的品德,時時做一些有益於社會公益,或服務人群的事,並能受到大眾一致的推崇、敬愛,使父母為我們感到光榮,以子女為傲,那才是真正的孝親。所以,「孝」之一字,包羅萬象,無有窮盡,確實涵蓋了一切的善法。
我們須知,不敬父母是不孝;若子女的行為偏激,對師長不敬,使父母覺得自己教子無方,感到羞愧,這也是不孝!再向外延伸,若不敬長官,不能友愛同僚、或對朋友不義,對國家不忠,皆為不孝。廣義地說,對眾生不敬,不能以真誠心對待眾生,使彼此能和睦相處,還是不孝。那麼,如何才算是真正地盡孝呢?唯有做到了「人我一體,民胞物與」,那才是盡了大孝!
佛法,千經萬論,歸納起來,也只說了一個「孝」字而已。這孝字,真的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謂的「坐斷兩頭」。從字形上來分析,「孝」是一個「老」字與一個「子」字,結合而成;換句話說,就是老一輩與子輩的融合。
然而,以縱面來觀察,老一輩的上面還有老一輩,故往上推論,過去「無始」。若以子輩往下看的話,子輩的下一輩,還有下一輩,連綿不斷,故未來也「無終」,所以說是無始無終。
以橫向來說,每一個上下老小,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堂或表等兄弟姐妹,以及叔叔阿姨、伯伯嬸嬸等,什麼七大姑、八大姨,族繁不及備載;再加上這些人的本身,以及與他們有親屬連帶關係的群組及朋友等,加總起來,其總數之多,也無有邊際。故孝之一字,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如果,確實能將這些關係融合起來,結為一體,使彼此之間,不分你我,沒有隔閡,那就是真正「孝」的真諦,即如《華嚴》所說的「一即一切」。
所以說,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個「孝」字。而佛法所說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離三界六道,不入輪迴生死的苦惱,如蓮池大師所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能幫助父母,了脫生死,那麼為人之子,應盡的孝道,才算圓滿。由此可知,所有孝行當中,第一的孝行,是要勸自己的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真的盡孝。
在勸父母念佛求生之前,自己的心行,先要有所改變;也就是能懂得常隨佛學,孝親尊師,修善斷惡,服務人群。唯有自己的行為、言語改變了,才能影響他人學佛,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故學佛人,一切要以身作則,否則即不夠資格言孝。
第一福的第二句:「奉事師長」。老師除了技藝的傳授之外,還教導學生如何地做人處世,修身進德。所以,除了父母之外,最關心我們的就是老師。
父母的恩德,是賦予我們生命,而老師的恩德,是給予我們慧命。所以,我們要奉事師長,報父母、師長之恩。而報恩,不是僅僅在表面上,以衣食、金錢來供養,就認為是報恩;這樣的報恩是很膚淺的。最重要的是能依教奉行,對老師長輩們所說的話,能言聽計從,作一個有為上進的人,能為社會國家善盡一份心力,使社會能夠祥和、安康,那才是所謂的「奉事師長」,報師長之恩。
佛法說,現前所面臨的是一個末法時期,《楞嚴經》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所以,這是一個邪說異端橫行的時代。無怪乎有人說,不須對父母盡孝,也不必對師長報恩。因為父母養育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誰叫他們要結婚生子?自己想要結婚生子,當然就有責任、有義務,要養育他們。要嘛,就學現代的年青人,作個頂克族,結婚不生小孩,或崇尚不婚主義,作一個單身漢。若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應該養育他們。所以,父母對子女來說,有什麼恩德?還要求孩子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至於老師,教導學生,那是他們應盡的本分。每個月他們都有月奉可領,又不是義務教學。縱然,是義務性質,也沒有人強迫他們非這麼做不可,也是出於他們的自願。因此,他們對學生來說,有什麼恩德?類似這種謬論邪說,隨時可以聽聞,讓人聽了之後,真的是不寒而慄,頭皮發麻。無怪乎,當今的社會,風氣敗壞,人心不古,道德淪喪,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有感於世間人情的疏離,只重利害,不講道義,往往為了名利權情,可以不擇手段。而且,在此道德敗壞的社會氛圍裡,只有錦上添花,而沒有雪中送炭;猶有甚者,見人危難困厄之時,非但不能伸以援手,而且還要落井下石。
我們試想,這是一個群體分工的社會,在這工商業發達的時代裡,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善儘自己應盡的本分,社會才能進步、方便與和諧,物質文明才能提升,進而繁榮社會。而每一個人,盡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博取自己應得的報酬,這也是合情合理,合乎天道的事情,哪裡有錯?!
如果,人人不分工合作,只顧自己,遺世而獨立,那麼,人類的生活,就得回到遠古時代,山頂洞人那種原始的生活,一切都得靠自己耕田、種菜、織布,做衣裳來過活。那麽,生活將是多麼的艱難與辛勞!
這幾千年來,社會不斷地進步,人類好不容易才脫離了農業社會,那種以物易物的獨立生活方式,而進入了群居分工合作,工商業發達的生活形態,一切都非常的方便、富裕,生活過得很愜意舒適。請問,有誰還願意重新回到過去那種物質缺乏,貧困不便的生活?!故而,老師教書領薪水,天經地義,這是他們應得的報酬!若沒有師長的教誨,我們何以能明是非、辯善惡,學得一技之長?而能在這個競爭的時代中,謀得一份適當的工作,賺取勞資,來養家活口呢!
再說,若沒有父母的生育之恩,以及含辛茹苦地養育之德,何來今日的你我,還能立足於天地之間,做我們想做的事呢?所以,我們對於父母、師長的恩德,當然要銘記在心,不能忘懷!
佛法講的就是師道,而師道的基礎就是「孝」。我們對於生活上所面臨的一切,都要抱著知足、感恩的心。能知足、感恩的人,他們的生命才會放光,生活過得才有意義。人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則對一切的人事物,才會洋溢著愛心,抱著知足、感恩的念頭。
能感恩的人,才懂得回頭,去回饋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以及去協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如此,社會因而才會充滿著祥和、安樂的氣氛。所以,佛法教我們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四重恩」,即是「佛恩、父母恩、眾生恩,與國家恩」。即便是三惡道的眾生,也要竭力地幫助他們。那才是真正的奉事師長,報佛的恩德。我們談報佛恩,要報三世諸佛的恩。不惟報過去佛——釋迦牟尼佛的德恩,還要報現在佛,如阿彌陀佛、藥師如來等,十方諸佛的恩。同時,也要報未來佛的恩德。誰是未來佛?眾生就是未來佛。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都曾經為我們的父母師長,對我們都有恩德。須知,法界本來是一體,何有人我、凡聖、生佛的差別?若能禮敬一切的眾生,而廣修供養,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的眾生,即是真正地依法修行,奉事師長。
三、慈心不殺。不殺是「慈」的表現;不惱害人,也是慈。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起心動念,都要出自一念真誠的心,希望他們皆能離苦得樂,自在無惱。能發一念善心,即是慈。所以,慈不僅僅是能幫助他人,得自在快樂;能不惱害他人,使人免於煩惱、憂愁,這些都屬於慈的範疇。換句話說,我們的言談舉止,讓人煩惱、使人為難,甚至起了嗔恚心,那都不是慈悲的表現。
四、修十善業。五戒十善,是大小乘佛法的根本,也是人天的業因;換句話說,五戒修持的好,來世的果報,可得人身。若能修持十善業,來世得的就是天人的果報。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離開了五戒十善,佛法何以教人斷惡修善、去習改過?試想,做人尚且不成,何況作佛?所以,五戒十善,是佛法的基礎工程。佛法所說的一切經論,都在教導世人,能持戒修善。持戒是「慧」行,屬於「自利」,能消除自己宿世的業障;而修善是「利人」,與人廣結善緣,是累積自己的福德。所以,持戒修善,即是「自利利人」的菩薩行。我們若能一面修慧、一面修福,真地做到福慧雙修,所謂「修而無修」,也就是能「離相修善」,契入三輪體空,無人、無我的這種清淨境界,就能符合清淨的菩薩行。
何謂「業」,業是「造作」的意思;作完了,才叫做「業」。一般來說,業有善業、惡業、無計業,與淨業之分。善、惡、無計業,是世間「有漏」的業,果報仍在三界六道之中。而淨業,是出世間「無漏」的業,其果報超越了六道輪迴。故學佛人所修的,是淨業,其果報才能出三界六道。念佛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的也是淨業,其果報更為殊勝。當此業報身盡,便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不退成佛。
在善導大師所著的《觀無量壽佛經疏》中,開示我們:念佛是「定」善,而十善業稱為「散」善;也就是身口意所造作善業,稱「散」善。若能具足定、散,兩種善業,則決定往生。十善業,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因,也是大小乘佛法的基礎。離開了十善業道,佛法就空洞不實了!若無十善業道,佛法如何教人斷惡修善呢?
所以,十善業道,是一切法的根本,不獨是出世間法的基礎,也是世間法所需仰賴的根本,它是維繫社會祥和,提振人心,不可或缺的要素。沒有了十善業道,社會必然呈現出一片混沌不安,治亂敗壞,人心澆漓,世風日下的景象,則違法亂紀的事情,必定層出不窮。
十善業,即是十惡業的相反,即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若不修十善,相對地就會造作十惡業。我們試想:一個不修十善,經常造惡的人,如此心念不善,沒有慈悲心的人,縱然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若這樣的人,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也成了善惡不分、龍蛇雜處之地,如何還能清淨無擾呢?!
我們知道,西方世界是清淨佛國,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所成的報土;也是十方剎土,一切眾生,清淨心所成的報土。往生者,個個都是阿帷越致菩薩,一生補處,哪裡還有惡人?所以念佛人,不獨要發願念佛求生,還要斷惡修善,修清淨善業,作為自己的助行。如此,正、助二行,再加上佛力的加持,才能親遇蓮池海會,高登九蓮。
十善業的第一條,是「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就包含了不傷害;傷害人,有時比殺害人,還來得嚴重。有的人愛面子,如果不給他適當的尊重,而讓他在眾人面前丟人,使他無地自容,那比殺他的頭還痛苦。這種冤仇,能根深蒂固,無法解除。所以學佛人,不與人結怨,只與人結善緣。因為,一旦結怨,則冤冤相報,何時能了?若與人結怨,讓人生煩惱,哪裡還談得上慈悲?
講到不殺生,殺生不僅說的是殺人放火。若殺人放火,那是大惡之罪,令人髮指。這種行為,除了一些極惡之徒,奸邪的小人,才做得出來,一般人是不會做的。雖然,不會殺人,但會不會殺害小動物呢,諸如,殺害螞蟻、蟑螂、老鼠,或者是蒼蠅、蚊蟲呢?我們會不會看到這些令人討厭的蟲蟻,而起殺意這種不仁之念呢?
如果,殺害了這些昆蟲,或一些小動物,都犯了殺戒;換句話說,也都與這些生物,結了惡緣。那麼生生世世 ,都可能淪為相互仇殺抱怨的對象!所以,不殺生,要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做起,不要隨便去傷害他們。如果實在討厭,不喜歡他們,充其量請他們走即可,不見得一定要去傷害他們。最主要的是,事先要採取防範的措施,要將家裡內外、上下,打掃得乾乾淨淨,不要遺留一些殘餘的食物、垃圾,成為滋養他們的溫床。如果給他們適合生長的環境,等到有了這些蟲蟻,再來消除、殺害,就是造業,因而自作自受。所以,世間上的一切,都不離因果的報應。
二、不偷盜。偷盜的含義也很寬廣。偷盜,不僅是搶人財物,或偷竊他人的物品,做一些所謂殺人越貨,偷盜的勾當。在佛門中,盜的「戒相」很微細,有所謂「不予取」,也就是不取不義之財。須知,凡物皆必有主。若未經人同意的東西或物件,而擅自取用,都屬於偷盜的行為。許多人,都有貪小便宜的習性。與人相處,總想沾一點便宜。例如,過去上市場個買菜,就喜歡順手拿菜販一、兩根蔥薑。或買什麼東西,價錢都已經講好了,付錢的時候,不管賣方同不同意,硬要將零頭砍掉。這些都屬於偷盜的行為。所以,盜的戒相很細微,不容易持。故而常常會犯戒。
有人說,我很正直,絕對不貪小便宜。那是不明白「盜」的戒相,非常的細微,才會如此說。比方說,我們在單位上班,我們有沒有「假公濟私」,佔用公家的東西,以為私用呢?例如,用公家的電話,說私人的事;或拿一些信封、信紙、便條紙等,做自己個人的事,這些等等,都犯了盜戒。有的人,做了主管,配有車子、司機。如果,用公家的配車,作私人的事,例如接送老婆或子女上下課,或逛街,都屬於盜戒的範疇。
所謂的盜,即是「不予取」,也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一切的行為,必須合乎儒家所說的「義」。偷盜,是負債;欠債就要還債。欠人一分,就要還一分;欠人半斤,就要還八兩。有時,還要加上利息。所以,得不償失。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佔人家便宜,竊取不義之財。否則,到了該還債的時候,就苦不堪言了!佛經上告訴我們,「不盜」得的是大富的果報;「不殺」則能長壽、安康。我們要深信,凡是都是有因果的。
三、不淫。此處所指的「淫」,是「邪淫」,也就是夫妻以外,男女之間,不正常的關係。在這文明開化,男女關係,開放的時代裡,一切的禮俗,早已棄而不顧。人與人之間,亂搞男女關係,甚至不顧人倫大道,亂倫敗德,毫無廉恥。所以家庭糾紛四起,離婚率飆升。單親家庭,越來越多,造成許多社會的問題。淫亂的結果,必定家庭不合,妻離子散。若能不淫,即能得到美滿的眷屬,家庭幸福的果報。我們看到很多社會的現象,有些人很想享受齊人之福,所以在外金屋藏嬌,所謂的包二奶,搞小三,最後鬧的家庭是天翻地覆,滿城風雨,不可開交。非但家庭破裂,而且還人財兩失,裡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