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6)
作者:趙宇威
October 2016
 

凡事要離開心意識,不能分別、執著,才能消除業障。然而,有些人不明了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若不去分別、執著,是否連善惡、正邪、是非都沒有了。那麼,做人處事的標準與原則,豈非也放棄了?我相信,聽了這段開示後,有這種疑惑的人還不少。所以俗話說:「會說不如會聽」。任憑你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說得是天花亂墜,可是聽的人還是一頭霧水,猶如霧裡看花一樣,朦朦朧朧。甚至,有的還會錯了意,把意思給弄擰了。

所謂的「不分別、不執著」,不是沒有善惡、正邪,連是非也不顧了。果真如此,還怎麼修善斷惡、去習改過呢?乾脆就不必修行,自甘墮落算了!這裡所說的不分別、不執著,是從理上講的,指的是這念心清清楚楚,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但在事相上,還是要明辨是非、善惡,有邪正的分別。當我們面對處理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時,要知事明理,懂得改邪歸正,防非止惡,否則的話,就會隨波逐流,跟著造作。

誠如佛經上所說的「相有體空」,「事有理無」;我們要了解「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當然有分別、有執著。而佛法教我們一切法緣起,無非因緣聚散而已,皆是剎那不住,無常變化,所以說是虛妄不實的假相,不能去分別執著。

但是,沒有了這些分別與執著,如何建立社會的秩序,以及世間一切的典章制度而加以遵循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該了解,這裡所說的不分別、不執著,講的是我們的心裡,要保持清淨無染,但在「事相」上,仍有分別、有執著。而所謂的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大眾的執著而執著。換言之,隨緣遇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能違反大眾所建立的秩序,否則豈非天下大亂。所不同的是,「作而無作」,因為行過便休,一切都不放在心上,保持我們這一念心的清清淨淨,一塵不染。

為什麼能做得到「事有」而「理無」,心清淨無染呢?因為,佛法開示我們,眼前的一切境界相,無論是善惡、美醜、是非、正邪,皆在自己的一念之間而已。實際上,哪有什麼善惡、美醜等分別?這些都是屬於相對「兩邊」的見解,而兩邊即是邪知邪見,因為這種二元的見解,即沒有定見,是見仁見智的事。這種的見解,經常伴隨著立場、觀點而改變;而立場、觀點,也隨著外在因素的變化而改變,並非絕對的。所以古德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念從何起,妄念若不起,真心任遍知」。也就是說,外在境緣的美醜、善惡,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若不對外在紛紛擾擾的境界相,強作分別,而加以附著自己的情執與妄想,何以會受外在境界的影響呢?

再則,覺悟的人,明白眼前好醜、順違的境緣,都是自己業力所感得的果報,所謂「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既然是因果報應的現象,就必須逆來順受,做到歡喜受,情願還。如此,才能隨緣消業。

所以,千萬不可誤解,「不分別」、「不執著」,即沒有了是非、善惡、正邪的事情。如果,沒有了是非、善惡,還怎麼修行辦道!修行,就必須悟理;悟理後才能明辨善惡、正邪,斷惡修善,所謂「擇善而固執」,遵循一切的法度,善盡自己的本分。所謂的不分別、不執著,是指行過便休,別無希求,心中坦然,猶如鳥過長空,船過水無痕。

能如此的體會,那麼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無量恒沙的功德,真正得到佛法實質上的利益。更遑論,我們所做的都是屬於淨化心靈的佛事,如誦經、念佛、禮拜、參禪、持戒等,其功德當然更是不可思議。

故讀誦大乘的目的,就是萬行齊修,因定而開慧,達到理事圓融,法法無礙的境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與宗旨,首先必須全然了解讀誦的正確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否則,讀誦大乘也是浪費時間,無法得到殊勝的利益與成就。

三福的最後一句,是「勸進行者」。然三福十一句的前十句,都是屬於「自利」,末後一句「勸進行者」,才是「利他」。由是可知,利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利他之前,必須完成自利的工夫。自利即是自度;唯有自己的德行圓滿,功德成就了,才有資格去教化他人。教化他人即是度人,也就是幫助他人,破迷開悟,進一步離苦得樂。否則,煩惱重重,取捨不決,得失心重,自己尚且不能自悟自修,有何能耐去幫助他人去習改過!

行菩薩道的目的,在於自度,自度後才能度人,所以說「自行化他,自度度人」。在佛門中,有許多人很熱衷,喜歡度人。經常勸人念佛、吃素、持戒,或者參禪等等,這種心地,固然善良、慈悲,但是自己的修行功夫太淺,尚未建立功德;換句話說,自己還未能在言行舉止上,樹立好的典範,為人榜樣,如何有能力去說服、感化他人呢?例如,勸人念佛、持戒,說念佛多好、多重要,持戒的功德又多殊勝,但自己卻很少念佛,只是偶爾想到了念幾句。若講到持戒的功夫,更是差強人意。像這樣的行持,如何引起他人的共鳴,進而讓人效法。

佛法的教學,講的是理事圓融,不僅僅注重表相,主要貴在「心地」上用功;表相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形式是用來教學,化導他人入門的一種方便。其主要的目的,是藉著外在修法的形相,以便在心地上用功夫,進而開啟自性般若的智慧。如果,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自己修學的功夫,尚且不得力,如何還能開口去教化他人,那不是極度的諷刺,天大的笑話嗎!

故而,勸化他人之前,先從自身做起,否則適得其反,不但白費工夫不說,還會遭人無謂的批評,那豈非自找沒趣,平白地破壞佛法的形象。故勸人勸己,度人即是自度。自度的功夫達到一定的境界,即是度人。例如,菩薩六度,即是自度度人,化人化己的法門。「布施」的目的,在於戒除貪吝、不捨。如果,能放下慳貪、不捨的習氣,才能利益眾生,與人廣結善緣。我們要了解,得失是相對的,有捨即有得。布施,須在生活中練習、去實踐,在捨的過程中,就能得到快樂,即能累積福德的資糧。

生活中不要為自己求,要能奉獻關懷,放下自我;只要放得越乾淨,就越自在,福報也就積累的越多。其次,「持戒」的作用,在於防止毀犯,造作惡業;「忍辱」在抑制嗔恚;「精進」,則在避免懈怠;「禪定」是對治散亂;而「般若」是免於愚痴造作。所以,行六度的目的,即是自度,在對治自己的習氣。

孔子也說:「已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能近取譬,仁之方也」。也就是說,自己的德學兼備,為人敬重,受人景仰了,才能起正面教化的功能。故教化他人,先得從自身開始做起。如果能以自身為榜樣,以身示範,那才是真正行仁的方法。

再說,「勸進行者」。行者,即是修行人。勸人學佛、修行,要有智慧,否則反而誤導他人走上邪路,罪過就相當的嚴重。自己的智慧不足,知見不正,遇到了邪師惡友,自己尚且不知回頭,若還勸人一起來學,結果是一起墮落,害人害己。這種事情,在佛門中,屢見不鮮。

在佛門中,我們看到許多的信眾,喜歡搞神通、求感應。遇到了靈媒,或一些有神通,正確的說法,應該說是會一些特異功能的人,以及會看相,能斷風水、判吉凶禍福的江湖術士,或者會扯一些靈異的事情,如觀落音、起拈的一干人等,就歡喜得不得了,信的是五體投地。因此,到處拉幫結派,叫人去聽、去信。須知,這些事情,與修行完全是背道而馳,可說是風馬牛毫不相干。

還有一些人,喜歡勸人吃素、受戒,甚至勸人出家,這些都要慎重其事,不可草率為之。否則,自以為是好事,結果修功不成反遭罪。因為,修行是個人的事情,要自己發心才行。若由他人勸說,而勸說的人,不懂得觀機,縱然一時地勸說成功,因而受了三皈五戒,入了佛門。但往後的因緣不好,結果不能持久,頻頻犯戒,豈不誤人誤己。

更有一些人,尤其喜歡勸人出家,說出家多好、多好,有多大的福報,乃大丈夫的行為,言之鑿鑿,並引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龍種所能為」。話雖不錯,但出家之後,需要有多大的因緣,才能成就一生的道業?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首先,出家要遇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作為自己的老師。如此,才能依止老師的教誨學習。遇到了好老師,也不能永遠跟在師父的身邊,總有出師的時候。離開了師父,是不是真正能夠找到一個好的道場修行?如果,找不到好的修學環境,遇到的是搞名聞利養的道場,人我是非的事很多,很容易受環境的污染,因而隨波逐流。於是,道業就荒廢了。縱然有幸,遇到了好的道場,但能不能覓到善友、善知識,彼此相互地勉勵、督促與提攜,在道業上,精進不懈,作為彼此的增上緣?這些都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沒有殊勝的因緣,遇到的都是一些損友、佞友,多半都會墮落沉迷於名利之中。例如,有的會講經說法,或作經懺佛事,因而受到信眾的恭敬供養,故而安逸自得,甚至變得貢高我慢,喪失了謙卑心。若是如此,莫說度人,自己都被眾生給度跑了。

諸如這些因素,都是決定道業成敗的關鍵。所以說,出家修行不容易,非有特殊的因緣不可,否則是無法成就的。不是剃了頭、圓了頂,換上了袈裟,那麼簡單的事。因為出了家,就代表佛門的形相,接受眾生的供養。在信眾面前,就被尊為法師,是人天之師。如果,自己沒有道行,還接受大眾的供養,那就辜負大眾植福的心願。

我們要了解,大眾來佛門供養三寶,是來種植福田。信眾所供養的師父,若真的能夠了生死,成就了菩提道業,那麼他們的供養,所種的福田,即沒有白費,有無量的功德。否則,就白白糟蹋了信眾修善積福的苦心;換句話說,那就造作了很大的罪業,猶如佛門中所說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勸人修學,須懂得善巧,要能觀機,必須視時節因緣而定,以及要善於隨機說法,因材施教。否則,必定事倍功半,鎩羽而歸。再說,修行是個人的事,要自己發心才行。勸人修學,最重要的是,能把道理說得明白,講得圓融無礙。讓人聽了,生歡喜心,達到「四悉壇」的目的。因生歡喜,而後生善斷惡。能把道理講清楚,說明白,其餘有關修學的事,就由個人自己發心去做,絕不勉強。最多就是教他多念佛;教人念佛,肯定是不會錯的!因為,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一句佛號,即能包羅萬法,含攝一切的行門,是既簡單,又方便,又不費力的法門。念佛一法,可以說是,菩薩萬行的指南,千經萬論的指歸。

我們常說「報佛恩」,佛恩浩大,如何能報?佛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圓滿菩提,早成佛道。而想要成就佛地的果覺,最好的方法,就是能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到了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才是真正的報佛恩。故自己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也勸人念佛,把佛法的教理明白地介紹給眾人明白,這就是「勸進行者」,報佛恩德。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以上所說的三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福」,第三是「大乘福」。此等三事,統稱為「淨業」。《起信論》云:「業」者,有「動」義與「因」義,二層的涵意。動,就是起心動念;一起心、一動念,就造了因、有了業。所以,《地藏經》說:「動念即乖,舉心即錯」。換句話說,只要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無論這個業因是善,還是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受的是惡報。這種善惡的業報,還是不離三界的果報,仍然免不了生死輪迴的苦報。所以,佛教我們修「淨業」;淨業的果報,超越了六道,不受生死輪迴之苦。

十善業,是大小乘佛法的基礎,所謂「本立而道生」。修習十善,不是為了享天福;一旦天福享盡了,依然墮落。修習十善的目的,是為了永脫輪迴,不入生死。而二乘人所修的四諦、十二因緣法,雖能了脫生死的煩惱,不入輪迴,比起三界六道內的凡夫要清淨些,但比起大乘菩薩法來說,還不是淨業。因為二乘聖者,所證的是「偏真涅槃」。他們認為,涅槃空寂,眾生是四大五蘊的假合之相。所以,何有眾生可度?又因度眾生要在生死道上。由於二乘人,害怕生死之苦,才要脫離三界,所以著了生死之相,故不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二乘人的見解,為「法執」所污染,故所修的業,對凡夫而言雖名淨業,但比起菩薩法來說,不是真正的淨業。

大乘菩薩,有「權」教與「實」教的分別。權教菩薩,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自利利他」。但權教菩薩的「法執」未空,如「上求佛道」,即著了求「佛道」之相;「下化眾生」,又著了化「眾生」之相。換句話說,心中仍有所染,不能「修而無修,作而無作」,達到清淨無念的境界,心中仍有佛道可成,眾生可度之相。

豈知,清淨涅槃,本來無一物,何來許多的枝枝節節!故權教菩薩所修之業,對二乘人來說,是淨業,但較諸大乘實教法來說,即不名為淨業。實教菩薩,已明心見性,徹證本來,知法空寂,故能依性起修,不著事相。真的能「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一切隨緣化作,作而無作,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達「三輪體空」的境界。誠如《金剛經》所言:「度盡一切眾生,實無有眾生可度」。這種「度而無度,證而無證」,心清淨無染;能修這種業,才是真正的淨業。

三福的前兩福,都不是淨業;第三福,是「大乘福」。但這個大乘,是實教的大乘,而非指權教的大乘。能修實教大乘的福,才是真正的淨業。那麼,為何經文上說:「如此三事,名為淨業」?須知,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佛法的基礎上,而小乘佛法,即以「孝親尊師」、「十善業道」為基礎;沒有基礎的工程,如何興建大樓!

再說,十善業道,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做人的根本都做不到、談不上,還大言不慚地要修學佛道,轉凡成聖,豈不貽笑大方!所以,在修大乘出世間的淨業之前,先要做好「人天」及「二乘」的福才行。

本經所講的大乘法理,是修「十六觀」的初步功夫;換句話說,三福是修十六觀法的前方便。若無小乘福,作為基礎,就沒有大乘佛法。所以,三福對修大乘佛法來說,是不可或缺,一種先決必要的條件。故說,「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總結前述所說,為什麼佛要我們求生西方淨土之前,先修三福?因為「福」與「罪」,是相對的。如果,不修福就造罪。欲求西方安養,轉凡成聖,離苦得樂,如果不修福,天天造罪,怎麼往生?能修福,即不造作;不造作,就沒有障礙,則福報愈修愈大。

佛是「兩足」尊,福慧圓滿。那是由於持戒布施,行六度波羅蜜圓滿,所得的功德。持戒,即是修福,不造作罪業。能如此做,惡的緣就斷了;沒有了惡緣,只有善緣,就能生善,則惡的果報,就暫時不起現行,或者「重報輕受」,命運就自然改變過來了。所以,持戒即是積功累德,種植福田。

學佛人,不但要惜福,不濫用福報,還要多修福,所謂「享福了福」。人一生的福報,是注定的。如果不繼續植福,享完了,就沒有了。若不懂得惜福,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奢侈浪費,任意揮霍,就是折福,大量地折損自己前世所修的福報。當福報享盡了,苦報就隨之而來了。所以,我們要懂得惜福。

惜福,就是懂得節儉,能勤儉持家,不崇尚奢華,愛惜物命。然後,將省下來的錢財,用來布施,救貧扶困,那就是培福,種植無涯的福田,也這就是經文所說的「代眾生苦供養」。

真正的修道人,懂得修善積福的方法,知道如何斷惡修福,消除自己宿世的業障。而除障的方法,就是知福、惜福與培福。知福的人,少欲知足,對物質生活的享受,沒有過分的貪求,而且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俗話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要知足,否則「貪心不足,蛇吞象」,最後自食惡果。

能知足的人,就懂得「惜福」,然惜福只是消極被動的。若只顧守成,不能創新,還是無所作為。所以,必須積極地培福。就像財富的累積,不僅要節流,還要開源。開源是創造財富;節流是累積財富。而培福,就是布施持戒,修善斷惡;能修善斷惡,就可以消除自己的業障。業消福崇,在修行的道路上,就能順順利利,少有障礙。

《十六觀經》的當機者,是韋提希夫人。佛告韋提希夫人,往生淨土的正因,即是修此三種淨業;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這句話雖然是對韋提希夫人所說,也可說是佛藉此因緣,為末法罪障的眾生所開示的法要。清淨業,是成佛的正因。因不正,則果亦不正,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修行人要有福報,才能修行。如果缺乏福報,則雜事纏身,煩惱不止,如何修行?比方說,有的人有心參加佛七或禪七的法會,藉以精進一下。可惜,就是抽不出時間來。不是臨時有事發生,需要處理,就是突然發病,不得成行,計劃了許久,就是無法實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福報。如果不修福,業障就多,就會障礙修行。

佛法講的是「因緣」論,不是「宿命」論。今生福薄,是前生沒有培福,少布施、持戒的結果。如果,能覺悟這個道理,今生培福,多修善斷惡,還來得及。因為,從現在開始,斷惡修善,多持戒布施,即能阻斷不善的緣;沒有惡緣,即無惡果。於是,惡的果報,就會往後推移,暫時不起現行。即便起現行,由於業障消除了許多,也能「重報輕受」。所以,佛法重的是「緣生」;緣,才是掌握命運的關鍵與主宰。能不能成佛作祖,也在於緣的殊勝與否而論,故說:「佛種從緣生」。六祖惠能大師也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遇到了善緣,就能在「八識」田裡,種下一棵菩提種子,等到因緣成熟了,就能開花結果。

須知,聽經聞法,是求智慧而非修福。修福是將所悟的道理,確實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能斷惡修善,持戒布施。一般來說,不修福,業障就多。業障中,第一最常見的,就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沒有病,若欲修行用功,這個病、那個病,全來了。於是,這裡痛、那裡痛,病痛的煎熬,使得力不從心,根本就無心修行。更嚴重的是,生了病,還沒有錢醫病 ,讓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敞開心懷來修行?

其次,就是「事魔」;每天都有數不完的事情等著去做,忙進忙出,忙上忙下,也不知道忙什麼。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可以忙裡偷閒一下,藉以打打坐、念念佛來淨化一下心靈。臨時又突然發生了一些狀況,需要緊急地處理。所以,一刻也不得清閒!

有的人為生活奔波,有的人是為名利而營走,也有的是沉迷於吃喝玩樂之中,有數不完的應酬。總之,談到修行,事情就是一籮筐,一樁接著一樁來,應接不暇,無法靜下心來,專心修行。這些都是屬於「煩惱障」,障礙修行的道路,致使無法順利修行。

這一生想要在在菩提道上,好好修行,沒有障礙,能順順利利地一路走下去,就得修福。而福要怎麼修?修福之前,首先要「知福」,知福才能「惜福」,否則「人在福中不知福」,往往糟蹋了自己的福報。

一個不懂惜福的人,事事只知埋怨,不是怨這個,就是怨那個,似乎沒有一件事情順心。這就是不知足,所以煩惱特多。能知福、惜福的人,基本上做的就是培福的工作。若能積極地斷惡修善,與人廣結善緣,那麼福報就累積的更多、更快了。

然而,有句話說,「貧窮布施難」。如果沒有錢,如何布施修福?我們要了解,布施修福不見得要用錢;布施最重要的,講的是現前的這一念心,端看有沒有「心」去做而已!如果有心去做的話,一文錢、一粒米,也能種無涯的福報。若無心去做,縱然布施千萬,也只是沽名釣譽而已。因為,所作的善事都是有所為而為,皆有目的,故所修的是福德而非功德,所得的福報也很有限。

布施,有內財布施,與外財布施兩種。外財布施,需要錢,但內財布施,可以用體力、腦力來幫助他人。譬如說,做義工為人服務,或照顧老人、病患,或講些道理,來紓解他們心中的苦悶、疑惑,使他們免於憂苦,心得安穩,能遠離孤獨與恐懼,或而義務地教授才藝、技術,充實他們的生活,不至於那麼枯燥。這些等等,都是屬於內財布施。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而無畏施得的是健康長壽。所以,貧窮的人,一樣可以修福,累積自己的福德。因為貧窮的人,可以修內財布施。只要不貪吝,能捨,而且能大大方方地捨,就是布施;不要有錢,捨不得錢財,寧可去做一些消耗自己勞力的事,那還是屬於慳吝。也有一些有錢人,只用錢來布施,卻不願意布施自己的勞力來服務大眾。這兩種人,雖然布施,但心中還有不捨的念頭存在,這念心均不圓滿。

布施的目的,在戒除慳貪。如果,帶著貪吝不捨的心修福,所修的福報,即有限量,是屬於「有漏」的人天福報而已,達不到出世間無漏的善。這種布施,其中沒有「波羅蜜」可言。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

如何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修布施,若能戒除心中的貪愛、慳吝,使這一念心清淨無染,心無所求,能無私的奉獻,就能轉福德而成功德,那麼所修的就是出世間的善,就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修福,除了布施以外,持戒、讀誦、念佛、禮拜等,都是修福。持戒,即是斷惡;斷惡就是修福。斷惡能消除業障;業障消,智慧自然增長,福報就能現前。故斷惡就是修善,即是培福。

讀誦或念佛、禮拜,這些都屬於佛事。若能天天誦經、念佛、禮拜,做早晚定課的話,修的就是大福報。做這些佛事功德,既不花錢,又能種植大福報,何樂而不為呢?主要的關鍵是,世人相不相信,願不願意做而已,所以古德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如果真的有心修福,沒有做不到的事。比方說,看到別人做好事,而能隨喜讚歎,給予鼓勵,這也是修福。若能明白,自利即是利人,利人即是利己,福報就能愈修愈大。須知,三世諸佛,皆從「培福」做起;沒有福報,自己吃飯都成問題,哪裡還有心情修行用功!故成佛之前,一定要修福,而且還要修淨業,才能成就。這就是佛陀在開示淨土念佛法門之前,要我們眾生能斷惡修善,多修集福報,以減少障礙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