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上告訴我們,每一尊佛的佛國剎土,皆有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以及凡聖同居土。常寂光土,是「法性」土,即「理體」,理性空寂,遍法界虛空界;其餘的三土,是「法相」土。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所有的佛國剎土,四土皆不在一起,而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則四土圓融無礙,沒有差別。只要往生極樂,即便是下下品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也能圓登四土,一生補處,證阿惟越致菩薩。
西方淨土,圓融無礙,沒有差別。往生的行者,是隨其念佛功夫的淺深,往生不同的報土。然而,除了法性土之外,其餘三土是「無別而別」。「無別」講的是四土圓融無礙,一生一切生;所「別」的是,往生者在花開見佛的時間上,有遲速、早晚的不同。念佛的功夫,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則往生「實報莊嚴土」;若功夫達「事一心」不亂,則生「方便有餘土」;若能「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同樣是往生,但同而不同,這完全依個人所悟之理,及念佛修持功夫的淺深而有差別。
今天就為同修大眾,談談《觀無量壽佛經》所開示我們的「九品往生觀」。我所講的九品往生觀,是綜合善導與智者的《觀經疏》,以及宋朝知禮大師的《妙宗鈔》的精神。從古自今,各位高僧大德對經文的詮釋,字字見真,皆有獨到之處,不敢有所取捨與偏廢,故而將其見解並陳,提供同修大眾作為參考。
《觀經十六觀》的最後三觀,即第十四觀、十五觀,及第十六觀;這三觀講的是「持名」念佛。《觀經》前面所說的十三觀,都是屬於「觀想」念佛。然而,眾生心粗如柱,障重業深,心念太雜,妄念又多,而境界又如此的細微,實在無法觀想得出來。所以,佛心慈悲,為我們末世的眾生,特別開示方便簡易的持名念佛法門,以俾讓迷苦的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證究竟涅槃。
本章最重要的意義,即「發菩提心」。淨宗常說的「三心圓發」,而三心所說的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如果,此三種心能發的圓滿,就是無上的菩提心。我們要了解,《觀經》是淨土「教理行」三經中的理經,講的是往生的理論與修行的方法,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持名念佛。另外,本經還詳細說明了往生西方世界九品的因果。
淨土三經中,《彌陀經》主要是勸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蓮池、蕅益兩位大師,判此經均用「信願行」為淨土往生的三資糧。《觀經·九品往生章》,講的是九品因果。善導大師判作「散善」。善,分為「定善」與「散善」兩種;定善,是專持這句名號,目的在得一心不亂,是「正」行。散善,是修福,累積福德,屬於「助」行。學佛欲得成就,必須正助雙修,彼此相輔相成。
十四、上品生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都是方便之法,目的是要我們能夠明白「諸法實相」的真諦而已。《觀經十六觀》,當然也是佛的方便法門,講的無非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大乘無上的心法——「心作心是」的道理。而其所用的方法,就是藉著許多不同的觀想方法,以幫助我們達到放開心量為目的。如果,心量能放大到某一種程度時,相對地,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分別與執著,也就會逐漸地看淡、放下,而減少了。到了那個時候,即能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我們就不會眼光如豆,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聚焦在某一個定點上,因而產生嚴重的分別與取捨。
心量越大,眼界就越開闊;見識越寬廣,包容心也就越大。如此,能逐漸地放開胸懷,以致遍法界虛空界,則一切萬法,皆在自己的一念心性之中。那麼,我們的這一念心,如何會不清淨、不平等呢?《觀經》所說的十六觀,教導我們打開心量,如何地住「心」觀「相」?讓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能「定」在一處,而不散亂。如此,循序漸進,由易而難,從小而大,由簡而繁。就像經文一開端,所教我們觀想的方法,先從「落日觀」開始觀,其次再觀水,由水結成冰,冰再變成琉璃地。然後,觀寶樹、寶池等等,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依報莊嚴觀成後,再觀「正報」莊嚴。
觀依正二報莊嚴,所依靠的就是這一念「心」;也就是說,我們的這一念心,能入正定之中,才能觀想得出來。定中的境界是「實」觀,什麽是「實觀」?實觀,就是親眼所見的「現量」境界,也就是「證量」的境界。然而,在達正定禪觀的境界之前,必須「制心一處」,即所謂的能「住境觀心」,使我們的這念心,不起妄想、分別與執著,保持這一念心的清淨無染,才能心開,見到我們自性的真佛。所以,佛法教人,都是應機說法,觀機逗教。無論修什麼法門,都有一定的次第、淺深與難易的程序。
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是第十四觀「上品往生觀」。上品,也可分為「上、中、下」三品,名為「上三品」;第十五觀,講的是「中三品」往生;第十六觀則說的是「下三品」往生。總名為「九品往生觀」。
《觀經》前十三觀,為「觀想」、「觀像」念佛。觀想、觀像念佛,靠的全是「自力」的功夫。而欲入定觀,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是相當不容易的。而第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等三觀,不必求證到念佛三昧的功夫,也能往生。不是不求念佛三昧,而是做不到這種境界。
那麼,第十四觀的上三品與第十五觀的中三品,用的是什麼功夫?第十四與十五觀,所用的不是念佛三昧的功夫,而是「迴向發願」的功夫;也就是說,將這一生所修的善因佛事,不求人天的福報,亦不求二乘的小果,將這些所修的福德,迴轉過來,趨向發願西方極樂世界。
第十六觀,是下三品往生,用的是「稱名」念佛的功夫,亦即所謂的「持名」念佛。只這一句佛號,能夠發願求生,則必定往生。《觀經》的前十三觀,我們想求一個念佛三昧,功夫太深,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佛為中下根器的眾生,特開方便之門——九品往生觀,這個我們可以做到。
我們了解往生有三輩九品,雖分九品往生,但不出三種人:內凡、外凡,與悠悠凡夫,這三種位次的人。「外凡」,即圓教「五品」位的弟子,在別教則為「十信」位;「內凡」,指的是圓教「十信」位,別教「三賢」位的行者;所謂「悠悠者」,講的是「名字」位的修行人。一般來說,世間人修一切善,若能迴向淨土,作為往生之因,或造了一切惡,而能懺悔、發願,求生淨土,其所種之善的淺深,或因造惡、懺悔的功行,都能往生九品。故上上品通下下品,下下品也通上上品。三輩九品往生,完全是由我們現前這一念心「迷」、「悟」的淺深所決定的。
三心六念,或聞或修,如果不能伏惑,則生下三品;也就是說,修行念佛的這一念心,若散佚不專,經常想著過去、現在、未來,信念不定,不能時時以三寶為緣,持戒修善。縱然,發願念佛求生,心念不能專一,未能伏惑。雖然往生,但生在下三品。如果,念佛功夫精進,能斷惡修善,伏住煩惱,則屬中三品往生。念佛功夫再精進,能更上一層,惑破見思煩惱,則往生上三品。
佛在經中開示我們:造五逆十惡者,臨終,若遇善知識、善緣,為其說明淨土往生的法門,因而能發願、懺悔,以致臨終十念,都能往生,此為下下品往生。昔日,阿闍世王,造五逆罪:殺父、拭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臨終,發大懺悔心,念佛求生,最後往生是上品中生,不可思議。
根據經文所說,三輩九品往生。下三品,是造業之人,臨終懺悔,念佛往生;中下品往生者,都是修善念佛之人;中中品及中上品的往生者,皆屬尚未斷惑的小乘行者。而上三品的往生者,則是大乘行者,念佛往生。
祖師在疏中的詮釋,以大乘三位來判九品;也就是說,中三品往生者,是修善斷惡,做一切佛事,能迴向求生者,皆能中三品往生。下三品往生者,則是造惡之人,臨終懺悔改過,而能滅罪往生。故知,三輩九品往生,還在於自己修善、斷惡、懺悔的功行,以及發願念佛功夫之淺深而定。
講到上品上生者,有些古大德認為,上品上生者,皆為菩薩,凡夫無分。但依善導大師所說,則與他們不同,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的不同,統統說的都是凡夫。
有人質疑,《十六觀經》屬於大乘圓修的法門,一一觀行,皆通九品。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那麼多漸次的觀法,以及一些次第品位的高下與分別呢?我們要了解,佛講經說法,都是應機說法,無非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
以初發心的行者來說,雖然明白「根塵」皆是法界,但是眾生的心想贏劣,根性有優、劣的分別,且聖境難觀,根本觀不出來。所以,釋迦如來,才巧設許多的方便之法,要行者先從「日落」觀起,再依次觀「水結冰」,由冰轉想琉璃地,再觀寶樹、寶池,直至蓮花座觀成,達到圓教五品的後心位,即「中上品」。雖然成就了三昧,能伏住五住煩惱,但見惑仍然未斷,事識猶存;也就是分別、執著還在,不能觀佛的勝妙身相。故佛要我們先修三觀,觀於寶像。當寶像現前,則見思惑斷。
見思惑斷了,證到圓教第七信位,即阿羅漢的果位,則往生上品下生。 若「普觀」成就了,也就是觀想著自己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了八、九信位,往生即上中品。此時,法界一片光明,也就是心體通亮,無所不知,做一切佛事,都能一一悉見、洞視。爾後,第十三觀「雜觀」,即觀各尊佛菩薩的各種不同神力自在,以及「九品往生」觀成,證十信位,能伏住無明,即上上品往生。這個時候,內外塵沙,見思煩惱、習氣都斷盡了。
由此可知,修觀行,必須從微至著。如果,觀勝相不能成就,就必須觀佛的丈六金身;此觀觀成,或往生在下三品,或能中品往生。現在所說的九品往生觀,若希求品位的高升,就須節節改觀,由劣而勝,次第地提升觀行的品位;先從「名字」位開始修起,修成「觀行」位之後,再入「相似」位。以這種方式來修觀,就能歷經九品,則品位即能節節高升。
但是,在十六觀中,以佛的境界,最宜從劣而逐漸觀勝,也就是從最低劣的境界開始觀,而後逐步地往上觀,進而歷經九品的境界。由此可知,十六觀的後三觀,即「九品往生觀」,凡夫世人是可以做到的。如前所說,前十三觀的觀想念佛,想達念佛三昧的境界很難。然我佛慈悲,不捨眾生,對於根性不足的眾生,都不捨棄,特開廣大方便異門——九品往生,要眾生用迴向、持名的法門,發願求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夫人:上品上生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九品往生」的差別;也就是說,往生的品味有「上中下」三品的分別。而上中下三品往生,又可細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也就是所謂的「三輩九品」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是根據眾生的根機不同,與持名功夫的淺深而定。而這一段經文,講的是「上品上生」。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彌陀要解》說,往生的資糧是「信願行」,若具足了信願行三種資糧,即得往生。換句話說,能信,才能往生;若沒有信心,往生就沒有分。有了信,還要能求生,也就是要有「願」心才行。僅僅有信,而不能發願,亦不能成就,就像阿闍王子,有信而無願,所以,不能往生。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否能三心齊發?
發心就是「發願」,儒家則說「立志」。子曰:「十五而立,三十而志於學,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則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十五而「立」,就是立下志願。佛門常說:「有願必成」。因為發了願之後,才會力行,所謂:「無願不足以導行」。願力是「行」的動力。有句話說:「願如海,行如山」,山可以填海;有願、有行,就能成就菩提的道業。
《觀經 》上提到發三種心,便能往生,卻沒有講到「信」與「行」。《彌陀經》與《觀經》,是否在經義上有所差別?我們試想:若行者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生起信念,如何會發願求生淨土?古德說:「無信不足以啟願」。所以,發願的人,一定有深切的信心,才會發願。發三種心就是「發願」,三心一發,迴向願生淨土。「迴向」就是「行」門,也就是將一切所作的佛事,迴向求生淨土的意思。所以,信願行三者皆備,一樣都不差。
「何等為三?」是佛自問,自答。「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這三種心合起來,就稱為「菩提心」。簡單地說,菩提心就是「上求下化」的心。《無量壽經》說,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段,是本章中最重要的開示。這一段經文,是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答,無由得解。因為佛觀眾生的機緣成熟,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現前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法門只要一說出來,一定有人聽到而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眾生成佛的因緣成熟了。所以,大慈世尊為眾生說出這個無上的法門。
成佛需要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眾生」。上求是為了「自利」,而下化是慈悲濟眾,是為了「利人」。然而,自利即是利人,而利人即是自利。故自利與利人是一體的兩面,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利人,在累積功德;自利,是在修慧。當福慧雙修,功行圓滿了,就能成就佛道。
但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首先必須具備「至誠心」才行。「至」者,真摯;「誠」,是誠實無欺;也就是要有真摯誠實的心。大乘行者的修學,在待人處事,進退應對之中,都要以真誠懇切的心來對人應物,不能有任何的偏頗不正,或有私慾存在。這一念心,真誠無欺,不偏不倚,才叫「至誠」。古德詮釋「誠」者,一念不生之謂「誠」。能達「無念」,則這一念心才真正的清淨無染;無念則「無相」,無相即「無住」。無相、無念、無住,即與佛心相應。因為眾生念念分別、執著,所以煩惱熾盛。如果,這一念心能夠從大悲的心體中發出,念念為度眾生能出離苦海,所謂「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但見眾生於生死煩惱的苦海中受報,想要救拔,只這一念心,懇切悲憫,即與真心相應。所以,「至誠心」即是「真心」,是來自於大悲心之體。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也提到了三種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正念真如之心。「直」是正直不阿、不邪曲、不偏執,正正當當的行為。經云:「直心是道場」。如果心存邪曲、偏佞,為了名利而逢迎、諂曲,那就不正直,心有所迷,而不真實了!故「直心」即是「至誠心」。
「第二、深心」。深心者,是真心的作用,亦即好善、好德之心。這種好善、好德,是自性本有的性德,屬於「自受用」。這一念心,念念為眾生,能離苦得樂,而無一己之私欲,心無所求,樂習一切的善行;見善即作,無分大小。修善修多了,福報就累積得多,相對地業障就逐漸消除;業障消,智慧就增長,心量就開了。
修行佛道,需要培福,要與人為善,廣結善緣。所以,要修習一切的善法、善行。如果,不修善、不培福,如何成得了佛?非但成不了佛,也度不了眾生。因為,不與人結緣,沒有福報,講經說法,就沒人聽。故深心,即是深廣之心。
「三、迴向發願心」。「迴」是回頭,「向」是趨向,也就是把所做的佛事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發願求生西方安養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迴向的意義,那麼所做的佛事功德,即成了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世間的福報,是「有為法」,有生有滅,福盡惡來,仍然脫離不了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宿命。迴向,是大乘佛法破除「我執」的妙法。我們要將所做的善行,迴向法界、迴向菩提、迴向淨土,這一念心,才真正的清淨無染。
所謂的「迴向法界」,即是「回事向理」。理體,是空寂的,不要執著自己所修的善法,要「作而無作」。「迴向菩提」,就是「回因向果」,以我們所做的一切佛事為「因」,不求人天的福報,而是為了成就自性的功德,開顯我們本有的佛性為「果」。「迴向淨土」,即是「回自向他」,我們之所以將功德迴向西方淨土,目的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在彌陀願力的加持下,即能早日開悟證果,成就自己菩提的道業,然後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度化一切有緣的眾生,也能脫離苦海,同證覺道。
所以,迴向發願心,才是菩提心真正的落實。經文所說的「迴向發願心」與《起信論》中所講的「大悲心」,是同一心體,屬於「他受用」,皆是為了幫助迷苦的眾生能脫離五濁惡世,煩惱的業海,度脫生死,永超輪迴,共證菩提覺海。
這裡所提的「三心」,其實即是「一心」。因為,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即正念真如;深心,是菩提心的「相」,也是「自受用」心,如前所說的,是上求佛道的心;而大悲心,是菩提心的「用」,是用來下化眾生,化導眾生能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共證菩提的心。所以,三心是「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猶如「體相用」三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我們要了解,上求佛道,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下化眾生,即是為了上求佛道,圓滿佛果。然而,上求下化,離不開當下這一念覺悟的心——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要圓發三心,才是真正地發菩提心。如果,不解三心圓發的道理,菩提就不圓滿,就有缺憾。若如此,道理不明,信願即不深,雖念佛也不能往生。故,《無量壽經》說,三輩往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經文又說,更有三種眾生,應當往生西方。「何等為三?」經文講的是那三種眾生呢?「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前面已經說明了,菩提心是三心圓發。發心就是「發願」,也就是立定一個志願。有了志願,就要去力行實踐,所謂發大願、立大行。有願而不行,則成空願,也就是空口說白話,無濟於事。佛說有三種人,當得往生;意思是說,這三種人能夠確實力行修行的功夫,以行來填願,不是畫餅充飢,空口白牙,自欺欺人。
這三種人,一種是「慈心不殺,具足戒行的人」。這裡所談的「行」門,就是本經所開示的淨業三福中的前二福。「慈心不殺」,指的是第一福中所說的慈心不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清淨心的行者,而且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所以,沒有慈悲心的人,是去不了極樂世界。換言之,往生者必須是發菩提心的行者。而菩提心,即是大慈大悲,上求下化的心,要救護一切的眾生,能給一切眾生帶來歡樂,幫助一切眾生遠離痛苦。有這種「拔苦予樂」的心,才是慈悲心;也就是說,有慈悲心的人,對眾生予樂拔苦都唯恐不及,哪裡還有殺害它們的心呢!故念佛人一定要慈悲,不能殺害眾生。如果殺害眾生,雖念佛再精進,也不能往生。
有些人嘴裡經常「佛不離口」,不停地念,但心地不善。與人相處,總是喜歡計較,愛貪人家便宜,一點虧也不肯吃,而且凡事都要爭個是非黑白不可。我們要了解,與人相爭,就是和人結惡緣,沒有什麼好處,這不是我們學佛人應該做的事。若與家人相爭,縱然爭贏了,親情沒了;跟自己愛的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和朋友爭,爭贏了,情義卻飛了。我們爭得是理,但輸的卻是情,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聰明人,絕不做這種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