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學的是清淨心、慈悲心,要與人結善緣;經云:「未成佛前,先結善緣」。只為了爭一時的口舌之利,求心裡的暢快,與人爭來爭去,非爭個黑白長短、你死我活,最後連親情、朋友都失掉了,實在是得不償失。世間的事,不必看得太嚴肅,往往今天的大事,到了明天或許就成為了小事,沒人過問;今天錯的事,明天說不定就變成對的事情,所謂物換星移,事事變化無常,何必計較;一切自有因果,是非黑白曲直,就讓時間去證明,不好嗎?
念佛人,心地尤其要善良,不能隨意殺害小動物,與眾生結怨。如果心地不善,佛口蛇心,怎能往生?就算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與那些諸上善人也合不來。
「具諸戒行」。這裡所說的具諸戒行,即第二福中所說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弟子,先受三皈,再受五戒,或加行戒,亦即「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以五戒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齋:三戒,一是、不著香花蔓,不以香塗身;二、不歌舞倡伎,不往視聽;三、不坐臥高廣大床。最後,加上一條「非時不食」;非時不食,叫做「齋」,合為八關齋戒。
五戒,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前四戒是「性」戒,無論信不信佛,都不能犯,犯了就有罪。佛的戒律,是為了防止造惡、毀犯而設立的。五戒中的「不殺」,就是要我們戒殺護生;而吃素的目的,在於長養慈悲心。須知,殺人不通懺悔;殺畜生還可以求懺悔。我們因為過去無知,造了殺業,應在佛前懺悔改過,不再造殺業,並精勤辦道,將功德迴向那些冤親債主,希望能「解冤釋結」,並發願道業有成後,定來度脫他們也能超生。
「不盜」者,是「不予取」,即不取不義之財。凡未經他人同意的東西,不能隨意拿來使用;即便借用,也要事先徵求主人的同意。未經同意,擅自取用,即是盜。須知,盜相非常的細微,例如,佔人家的便宜,也屬於偷盜的行為。所以,不盜即是正正當當的行為,一切言行,都要合乎於禮。
「不淫」,指的是「不邪淫」,夫妻以外的男女關係,都屬於邪淫。淫為萬惡之首,往往毀人名節,使人破家亡身,罪無可逭。經云:「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故修行人要能斷淫。
「不妄語」,妄語有「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分。所謂「大妄語」,即是以凡濫聖;自己明明是凡夫,而假稱聖人,這叫做「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大妄語,不通懺悔,果報極重,往往在阿鼻地獄。「小妄語」,即是心口相違,口是心非,常常說話騙人,愚弄對方,惹人生厭。如果用妄語來騙財,非但犯了盜戒,還犯了國法,絕不可做。
「不飲酒」,屬於「遮」戒;遮,有防範的意思,亦即防止犯罪。酒,本身無罪,但飲酒的人,往往不知節制,飲酒過量,傷及身體,又容易誤事害人,所以造下了很多的罪。最簡單的例子,酒後亂性,常常粗口罵人,口無遮攔,或者打架、傷人、殺人等事,層出不窮。還有酒後開車撞人重傷,或致死的事,也常有所聞,真的是害人害己。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講的是三福中的的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段經文,特別強調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等經典,講的就是大乘經典。祖師判教,將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判為一代時教,五時說法。方等經典是佛第三時說法,故稱「方等」時。佛說方等經,說了八年。方等,「方」是「方正」;等,是「平等」。大乘經典所說的即是方正、平等之理。
所謂「讀誦」者,對著經本念,稱為「讀」;背著經本念,則曰「誦」。讀誦的意思,不僅是能念、能誦而已,如果讀誦經文而不解其義,那麼就失去了讀誦的意義,故讀誦要能解義,解義後才能依教奉行。否則,讀了還是白讀。讀誦不能解義,如何能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呢?再說,讀誦也是修「定」,修的是自己的這一念心,要清淨無染。故讀誦時,心要專、意要誠,念得清楚,不錯字、不落行;聽得明白,從頭到尾,這一念心,都保持在正定之中,不起妄動。如此讀經,就能心開意解。
能發心讀誦大乘,必定是覺悟、深信因果的人,才會進一步地深入經藏,以圖開啟自己般若的智慧之門。如此,才能上求下化,自利而利人。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六念」的前三念,就是念佛、法、僧三寶。修學佛道是有次第的;也就是說,行者修行,要先認識佛法之後,才會發心皈依三寶。皈依之後,更進一步地了解什麼是三寶,才會念念在懷,憶念不忘。所謂「念佛」、「念法」、「念僧」者,不是要我們嘴裡念著佛法僧三寶的名相。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名,只是隨事立名而已。涅槃寂靜,本無有相。如果執著於三寶的名相,那就著了修學的名相,與道就不相應了。
所謂的「念三寶」,是要我們的這一念心,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意思,要我們遠離名聞利養、貪嗔癡慢、是非人我,以及五欲六塵等「迷邪染」的境界,能將我們的念頭,回歸到「覺正淨」的正道之上,使這念心不為外境所迷,因而心隨境轉,起惑造業。所以,念念都要將心安住在正定之中,清清楚楚、了了分別。這才是念佛、念法、念僧的意義。
這裡所說的六念法,除了念三寶之外,還加上「念戒、念天、念施」。「念戒」,是念念不離三皈五戒,或八戒;出家眾則有沙彌十戒、比丘戒等等。念戒的目的,是要嚴守戒律,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慧。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可見得戒律是成就一切道業的根本。古德也說:「尸羅(戒律)不清淨,禪定不現前」。
「念施」是要我們行者能常行布施;布施能對治我們的貪心。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六道輪迴的業因。所以,行者要念念布施。「念天」,天有三界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共二十八層天。升天的業因,是修十善業。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的業「因」,則是修「禪定」與「慈悲喜捨」。修善布施的果報,雖在人天兩道,福報很大,但終究屬於有漏的善果,報盡惡來。如果,能修善斷惡,不著修善的相 ,也即是能「自淨其意」,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就有無量恒沙的功德,其果報就超越了三界六道,不在五行之中,就入了大乘佛法所謂的「第一義天」。如果,能把修行六念門的功德,統統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往生。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也就是說,具足此三種心而修一切的善法,斷一切惡的行者,能拔一切眾生的煩惱,自利利利人,圓融三法而發心;換句話說,能於一念中,修此三種心的行者,即能圓伏煩惱惑業,往生「中三品」。如果,不能伏住煩惱,當「下三品」往生。見思、塵沙惑斷除,即是「上中品」往生。如果還能伏住無明,即「上上品」往生。
這裡所說的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人,是屬於上等根性的行者。這種根性的行者,能「圓修三心」,所以具足三福的功德。只要發願往生,或者一日一夜,當業報身盡了,即得往生;遲者七天七夜,也能乘願往生佛國。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這一段講的是念佛人,臨終佛來接引的情形。修淨土的行者,若能命終往生,在臨終之時,必有瑞相。一般來說,往生的人,能預知時至,而且淨念不失,心不顛倒,自能念佛,或出聲念,或是默聲念。在走之前,能洗漱更衣,端坐合掌,或吉祥臥。臨走時,有異香,光明照身,或能聽到天樂鳴空的聲音,或是見佛等等。而且,在神識離開身體之前,並非全身頓冷、僵硬,而是全身柔軟,頂門微溫。如果,具備了這些因素,往生的品味就很高。若能具備其中二、三,或三、五項者,便能確定往生。故判斷有沒有往生,但看臨終時有沒有瑞相而定。
往生極樂世界佛國剎土的人,必須深信切願,能精進勇猛地念佛,則阿彌陀佛,即率領著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還有無數的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的天人前來接引他。在這些聖眾的身後,還有他們所居住的七寶宮殿,都一併呈現在往生者的眼前,接引臨終者往生極樂世界。
有人質疑,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大菩薩,哪裡來的二乘人,還有諸天大眾,及比丘等凡夫眾,隨佛前來接引行者往生呢?須知,這些前來接引往生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二乘人、諸天大眾及比丘眾等,皆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因為,生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即位證三不退,一生補處,皆是阿蹕跋致的大菩薩。他們之所以化身二乘人及諸天大眾的身份,是為了讓往生西方的行者知道,往生西方的行者,都來自於十方世界的眾生,故而凡聖都有,大家都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現在隨佛前來接引新的行者往生,是為了不讓他覺得,在佛的身邊個個都是大菩薩,其實也有人天大眾。如此,就不會顯得自己很卑微,因而感到怯卻、不自在,而能很樂意地隨眾往生。
「觀世音菩薩,手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這裡告訴我們,佛與聖眾所來接引的是「上品上生」的行者。因為經云:若一日,以致若七日,能一心不亂,意不顛倒者,都是三心圓發,功行圓滿的念佛人,所以是上品上生往生。故觀世音菩薩,手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走到行者身前。這時,阿彌陀佛,以佛光照住行者的身上;行者經佛光的加被後,全身清涼無惱,就能捨報安詳;這一口氣不來,神識就隨佛菩薩往生去了。我們經常看到阿彌陀佛的聖像,左手豎著掌,右手下垂。這象徵著佛的手,一手在召喚行者,告訴他:「我來了」!一手接引他。所以,我們稱阿彌陀佛為「接引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那些大菩薩們,隨佛前來接引,都讚嘆行者,修行精進,以致功行圓滿,蒙佛接引,到西方繼續修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這裡所說的是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的行者,當他見到諸佛菩薩都來了,而且列隊歡迎他。所以,心生歡喜,佛果然沒有虛言,臨終前來接引往生西方安養。這時,往生者看到自己坐在金剛臺上,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佛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西方十萬億佛國土之遙的地方。為何彈指之間即能到達?須知,虛空再大,國土再廣,仍不出你我一念自性之中。所謂:「無邊剎土,不隔毫端」。其實,都在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蓮池大師說:「身在花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由此可知,往生西方,不是身體去,「身」是四大五蘊假和之身,是臭皮囊,有生必有死,所以我們要捨;身捨了,才能往生。往生,是「心」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是蓮花化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沒有生滅。既然是心往生,我們的這一念心,心包太虛;太虛空無量無邊的佛國剎土,就在自己的一念心中,故而一念及至。所以說,彈指的時間就能到達。這些都是比喻,比喻迅速及至,沒有絲毫的耽誤。
如果,西方世界,就在你我一念心性之中,有的人就會質疑、恐懼,那麼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呢?為什麼祖師說:「無去無來,事宛然」。佛法講的就是「心地」法門。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在破除大眾的分別與執著。當分別執著破除了,就沒有時空界限的隔閡;也即是說,所有的空間維次,都打破了。
過去科學家證明有三度空間,現代的科學昌明,發覺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根據最近科學的報導,還有十一度空間維次的存在。這些空間維次的存在,在佛法中來說,都是人類的分別、執著與妄想,所產生的差別現象。人在定中的時候,就能打破這些種種的界限。這時時空一體,哪裡還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別呢!
沒有了時間,而與時間相對存在的空間也不存了。此時,我與整個宇宙,就成了一體,沒有分別了。到那時,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阿鼻地獄,也在眼前。至於,出現的是極樂世界,還是極具陰森恐怖的地獄,就在我們當下自己一念心性的迷悟之中。當這念心悟的時候,清淨無染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自己的眼前。若這一念心為物慾所迷,心為境轉,則地獄就在跟前。
境界相的現前,都是自己的因緣業力所幻現的,也就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所謂「種善因得善報,造惡因受惡報」,的一種感應原理。至於說「無來無去,事宛然」。「無來無去」,講的是「理」體,指的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這念心,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山河大地,皆在自己的一念心性之中,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不二,唯是一心而已」。而「事宛然」,說的是「事」相,指的是眼前種種的境界相。境界相,是「因果感應」的法則,但這種現象的生滅是暫時存在,是緣起緣滅的假有之相,它是剎那生滅,無常變化。雖然存在,但非真實不變之相,所以說「事宛然」。佛說諸法實相的真諦,就是「相有體空」,「事有理無」,都是緣起性空,非恆常不變的現象。故說,「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