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觀(6)
作者:趙宇威
October 2016
 

中輩往生的三品中,前二品:中上及中中品,全是持戒的行者。只不過,中上、中中品,所持之戒,有些不同而已。中品下生者,多為世間的善人。從經文中,我們知道,中輩往生的行者,都屬於世間修善持戒的善人。

 

下品生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往生者,都是世間造惡之人。無論所造罪業的輕重,在臨命終時,能遇善知識、善法。有如此等善緣的人,皆能滅罪往生。然而,有人懷疑:惡人行惡,這一生不修善業,造作了許許多多的罪惡,為何在臨命終時,還能遇到善緣?我們從《淨土往生聖賢錄》中所記載的張善和的公案,就可以明白,他的一生,以屠宰為業,可以說是殺生無數。臨終時,陰境現前。那些被他宰殺的牛,化成了冤魂,都來索命。這時,他命在旦夕,死後就會墮入惡道受報。就在生命垂危,只有最後一口氣時,卻遇到了善知識,為其開示「淨土」法門,要他懺悔,並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這種生死交關,地獄劫火現前,恐怖至極的當下,忽聞有人為他開示淨土超生的大法,有了這樣殊勝的因緣,為了免墮惡道,當然信守不渝,一心懺悔,念佛求生極樂。就如同一個不慎摔落懸崖的人,生命就在一瞬之間。此時,正好看到一根繩索,於是拼命地想要抓住繩索,奮力地往上攀爬,以求一線的生機。此時的心情,只有一念專注,如何地想要求生而已,別無其它的雜念。只這一念怖苦懇切的心,真心的懺悔,達到了極處,即與佛心相應,故而能蒙佛接引往生。這些都是宿世的善根,在臨終前成熟,才有如此殊勝的因緣,能遇佛法,而且信守不渝,不生疑惑。

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因緣果,必須具足,才能開花結果。由於「緣」剎那不住,聚散無常,何時出現,無法預期。如果,緣出現時,能夠善於掌握,就能隨緣消業;業消則智朗,境界就能轉勝,因而趨吉避凶。所以,佛家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下三品往生,是臨終時,因緣成熟,遇到勝緣,而能信受奉行,故而滅罪往生。

下三品往生,是屬於造業、懺悔滅罪,往生的眾生;中三品,是平日修善布施,持戒的眾生,能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上三品往生者,是大乘諸善,能斷惑證真的行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下品上生的往生者,都是造業的凡夫。那麼,下品中生的眾生,更是可想而知了。雖然,那些人「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我們要了解,人之所以會造業,都是因為愚癡。由於愚癡,不明事實的真相,所以拼命追求聲色貨利等身外之物,這一念心,不時地糾纏於人世間一些是非人我、名利權情的鬥爭之中。不曉得世間的一切,如浮光掠影、夢幻泡影般地剎那即逝,了不可得。世人愚癡,才會周旋在名利之中,造作諸惡。這些人,雖然不誹謗大乘佛法,但是,整日在酒色財氣中打轉,需索無度,得失心重,常常為了貪圖名利的享受,而不擇手段,造作惡業;造了業,還不起慚愧的心,不知道羞恥,總覺得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免得空過一生。到了臨了的時候,覺得很遺憾,這一生哪裡也沒去過,很多該看的地方,也沒看過,該玩的也沒玩過,就像井底之蛙一樣,那才冤枉!因為有了這種觀念,所以活着的時候,一有機會就拼命地享受,能玩就玩,以免錯失了良機。故沒錢,就想辦法借錢;借不來,就騙,騙不來,即偷,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就為了多賺一些錢,供其揮霍,毫無羞恥感與慚愧心。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這種人一生愚癡造作,又不生慚愧心,卻在臨終之時,遇到了善知識。這一類的眾生,之所以能遇善緣,也絕非偶然。因為天下事,不出因果,凡事皆出有因,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而已。只要因緣時機成熟了,果報自然現前,絕無倖免。誠如經文所說:「如是因,如是果,所造業不亡,縱使百千劫,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知,能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也不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因果。只不過是,果報正好在此時成熟罷了。當然,也可說是因緣巧合。

遇到了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聽聞了這一段經文後,有些人又起了質疑: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真的有如此大的功德利益,能除卻千劫極重的惡業?讀經研教,或者是誦經念佛,如果這一念心,不專注、不真誠、不懇切,尚無功德可言,更何況只是聽聞大乘經典的首題名字而已,就能消除千劫極重的惡業,實在無法讓人信服! 這一句經文,是否真的屬實,還是佛隨便說說而已?

這句經文,確實真實不虛,非佛的妄言。須知,造業的眾生,臨命終時,陰境現前,地獄劫火,熊熊地燒來,知道死後,即將墮入惡道受報。在此千鈞一髮之際,若能遇到善知識,為說無上的善法,能幫助罪惡的眾生,度脫生死煩惱痛苦的業海,當下恨不得能立刻地超脫,哪有不奮力一搏的道理。所以,一心懇切、真誠地,求佛力的加持與救度。

由於,臨終之人,生命垂危,就在剎那之間,根本沒有時間,為其講授大乘經典的內容,只能介紹十二部經的首題名字。只因臨終人的善根,就在這一口氣嚥下之前成熟,雖然只聞經題名字而已,卻能完全信受。因為這一類的眾生,雖從未聽聞佛法,但他們知道,佛經上所說的內容,無非就是慈悲濟眾,為了幫助顛倒悲憫的眾生,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最後都能得解脫自在而已。所以,一心信受、嚮往,求佛力的加持,能得解脫。

這一念心真誠、懇切,沒有二念,念念地求佛力地加持,全體一念,沒有雜念、妄想,即能與佛心感應道交。一念心清淨,即是諸佛出世。故而,能消除千劫以來所造作的極惡重罪。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劫生死之罪」。智者,指的就是「善知識」。這時,善知識,除了為臨終者說大乘經典的題目,還教他合掌叉手,念佛的名號。《觀經》的前十三觀,所講的是「觀想念佛」,第十四、十五觀,講的是「迴向發願念佛」。第十六觀,下三品往生,所說的就是「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以口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故而稱為「持名」。既是持名念佛,「持」者,執持名號,令這句佛號,不能失散、亦不能中斷;「念」者,念字從「心」,不從「口」。所以要「口念心惟」,才是念。若念佛人,念這句名號,只是「有口而無心」,即不是念佛,而是「喊」佛。這種口念心非,不是真念佛。真正地念佛,是口念心想,心中念念有佛,所謂「佛不離口,口不離心」。如是,心口不離於佛,才是真念佛。所以,念佛不在口念而在心念。心中有念,有佛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心,才是真正覺悟的心,這叫作「有佛」。如果,心中無念,念念清淨無染,當下這一念心無私、無我,即是佛。所以,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此,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一句佛號,若能心口相應,無念、無住,即達不生不滅,佛涅槃的境界。此時,非但能消除五十億劫的生死之罪,而且還能消除無量億劫的生死之罪。

念佛人,如果不懂得念佛的方法,那麼念佛即流於形式,無非只是喊喊口號而已,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與功能。縱然每天念佛,能日誦十萬聲佛號,誠如祖師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如同狗吠火車,終究還是徒勞無益。故念佛的要訣,在於一念「至誠」。「至誠」者,要能專心一致。想要專心一致,就必須放下萬緣,不為塵世的煩惱所牽纏,使現前的這一念心,時時繫念於佛,念念以佛為緣。而且,這一聲佛號中,要有「信」、有「願」才行。

所謂有「信」者,信佛的慈悲願力,念念接引十方的眾生,往生西方,離苦得樂;信佛絕無虛言,時時以眾生為念。「願」者,發願求生西方安養,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同生極樂,共證覺道,得自在解脫。如果,這一聲佛號,具足了「信願行」;佛號的念頭,是出於當下的這一念「心」,聲音是從「口」裡發出,則「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就能相應。若能心佛一如,則「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成佛時」。這一句佛號,如何不能消除無量劫的生死重罪呢?!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二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下輩往生的眾生,非佛親自前來迎接,而是派遣佛的化身、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菩薩,前來迎接,往生西方淨土。上輩、中輩往生,都是佛親自前來接引,而下輩往生者,是佛的化身接引。

上、中輩往生者,見佛親自接引,那是「定」中的現量境界;也就是臨終前,親眼見到佛身,而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佛後,即隨佛往生,捨報安詳,蓮花化生。而下輩往生,所見的是佛的化身;化身當然不及佛的本尊親自接引來的真實。故下輩往生,在《無量壽佛經》中開示我們:此人在夢中,夢見阿彌陀佛;也就是下輩往生者,是在睡夢中,夢到了阿彌陀佛,而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

夢中的境界,不及定中的境界來得清晰、真實。所以,所見之佛,不是佛的本尊,而是化佛。造惡的眾生,雖然所造之惡很多,卻沒有慚愧、羞恥之心。但因宿世的善根,於臨終前成熟了,才有機緣遇到善知識,為其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尤其說淨土經論的名字,還教他念佛發願。於是,重罪消滅。所以,蒙佛接引往生。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這類的行者之所以能夠往生,是過去的善根於今成熟,故遇善知識,教其念佛,因而能信受奉行,發願念佛,才得蒙化佛接引。此時,看見佛光照住,所住的房子,充滿了光明;往生的行者,見佛光照住,即生歡喜心。於是,捨報安詳。他的神識,就「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蓮華生到了寶池之中,由於此生,造業太多,念佛的時間很短,所以要經七七四十九天之後,蓮華才開。

「華敷時,大悲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下品上生者,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之中,蓮華須經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才會綻放。當蓮花開時,就能看到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這二位大菩薩,就站在他的面前,放大光明,照著他,為說甚深十二部經。往生者,在臨終前,因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故遇善知識,為他說十二部經的首題名字,一聞即信,相信佛有大威神力故,能救拔一切眾生之苦,所以發願念佛求生,祈求佛力的加持,沒有二念。因為這一念心真誠,即蒙佛力接引往生;往生後,才有殊勝的因緣,聽聞觀音勢至,二位大菩薩,為他解說十二部經的甚深妙理。

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聽聞觀音勢至,二位大士,為他說大乘甚深的妙法之後,即能開解信受,進而發無上菩提心。由此可知,若欲成佛,必須發無上的菩提心。《無量壽經》說: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發心,無論是在此地,或者他方,想要成就無上的佛道,就得先發心;發心就是發願。有了願心,才有明確奮進的目標與動力,不時地推動自己,朝向菩提解脫的大道邁進。「經十二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下品上生者,到了西方世界,須經十二小劫的時間,才具足「百法明門」,了解諸法實相的真諦,證初地菩薩的果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這一段經文,講的是破戒的眾生,臨終遇善知識,而後發願念佛往生。下品中生的眾生,與中品中生者,他們的行持,正好相反。在家或出家的四眾弟子,學佛之後,受持三皈五戒,或受持具足戒,卻不能依如來的法教,好好地修持,反而破戒造惡,污衊佛教的形象,使人對佛教起了誤會,甚至產生了厭惡感,以為學佛人都是「口是心非」之徒。滿口的仁義道德,表面上勸人,斷惡修善,布施持戒,卻一肚子的壞水,暗地裡做的都是見不得人的勾當,以致讓人見到佛教徒,不生信仰。非但不能信受,還斷了大眾學佛的機緣與慧命。所造的罪業,足以墮在地獄受苦。這種人學了佛,卻不能信受佛語,還經常破壞佛門的形象。如此,陽奉陰違,口是心非,表面上信因果,講因果,心裡卻不信因果,果報當然不離三途惡道。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我們要了解,在盜戒中,最嚴重的就是偷「僧祇物」,及盜竊「現前僧物」。這兩種罪,是不通懺悔的,罪過非常的重;換句話說,所有的罪業,犯了之後,都可以懺悔滅罪、消業,唯獨偷僧祇物,十方常住的東西,不得懺悔滅罪。為什麼偷僧祇物,十方常住的東西,所造的罪業那麼的重,甚至還超過造五逆十惡之罪呢?主要的原因,佛法所講的罪業大小,在於「結罪」之「因」的大小而定。「十方常住物」,是屬於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我們一般人,稱道場為十方道場,也就是說,道場是靠十方信眾,共同來維護供養的。既然,道場的常住物,是屬於十方眾生所共同供養的,即是屬於十方出家人所共有。如果,偷了十方常住的財物,那麼結罪即在十方,也就是欠十方出家人的債。這種罪,結得那麼廣,如何還得了這種債?!俗話說:「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欠一個人的債,好還;殺人一命,以命抵命,也就抵了。但是,欠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債,怎麼還得了呢?所以,偷竊常住物的罪過很大。只可惜,許多佛教徒,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來了道場,見到喜歡的東西,就順手牽羊,拿了就走。如果,講得再明白一點,在道場內,若未經住持的同意,公器私用,都屬於偷竊現前僧物。例如,未經許可,使用道場的電話,講私人的事,或者隨便拿道場的東西回家,這些都屬於盜「現前僧物」,都是有因果的。

一般來說,所盜之物,不出四種常住物:

一、   常住常住:指的是寺院中出家人的不動產,包含房舍、園林、花草、樹木等物。若有人詐騙或霸占出家人的寺院土地,佔為己有,即是偷僧祇物。

二、   十方常住:指的是供養出家人的東西。

三、   現前現前:指出家人所得的供養,如衣藥、財物等。

四、   十方現前:即出家眾死了以後,所遺留下來的物件;現前僧物,是現前的出家人所用的東西,不通於十方。例如,在道場打齋供眾,供養的是現前的僧眾,故不通於十方。或者,有人拿食物來供養大眾,在供完佛以後,就分給現前的大眾食用,故不通於十方。

不淨說法,所謂的「不淨說法」,是指說法者的這一念心,不清淨,其說法的目的,是為了貪求名利。一般來說,清淨說法,有三種條件:

一、說法者清淨。也就是說,說法的人,是為了利益眾生,能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心,為了名聞利養,貪圖享受而說。如果,說法的人,是有條件的,是為了謀取一些利益、好處而說,即是不淨說法。

二、所說法清淨。所說之法,必須符合「諸法實相」之理;若為說小乘法,則必須與「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相應。

三、所得果清淨。說法清淨,契於正法,而非與邪魔外道相應,則所得的果報必然殊勝。

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業故,應墮地獄」。那些破戒犯齋,偷僧祇物,或盜現前僧物,以及不淨說法的人,造作了罪業,不知道生慚愧心,仍然麻木不仁,還自以為是,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身,已經累積造作了許多的惡業。須知,如來的正法弟子,是以功德來莊嚴自己,供養道場,而破戒的人,則是以惡業來莊嚴其身。這種不信佛語,不信因果的罪人,造作了許多的惡業,其果報當在地獄受極苦之罪。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許多人,平生造惡,不生慚愧,天不怕、地不怕,我行我素,鐵齒鋼牙,不信因果。當臨命終,地獄劫火燒來之時,這時才生起恐懼、怖苦、後悔的心。害怕死了以後,就墮地獄。這種情形,就像一些平日不懂得愛惜自己身體,不注重飲食、愛抽煙、喝酒,喜歡熬夜的人,勸他不要抽煙、少喝酒,要吃得健康,早點睡覺。平時,任憑怎麼勸說都聽不進去,一直等到健康亮起了紅燈,出現嚴重的後遺症,這才覺悟到,別人對他的勸誡,原來都是好話,後悔當時為何不聽勸誡。很多人都是如此,冥頑不靈,不到最後關頭,不會死心,也不可能覺悟,所以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流淚,不見黃河心不死」。

像這一類平日造作破戒的人,不相信因果,也不信佛語,到了命欲終時,陰境現前,劫火燒來,才生畏懼、怖苦之心。就在此時,也是因為宿世的善根深厚,因緣就在此時成熟,才能遇到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的光明神力」。善知識,看到臨命終人,臨死前驚恐害怕的神色,知道此人死後即墮地獄受報,故而發大慈悲心,為他說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之力,能救度十方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脫生死的苦海,這種不可思議,一生成佛的法門。

同時,亦讚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種法身香的功德利益。讓臨終之人了解,修持這五種法身香,能了脫生死,得涅槃寂靜的法樂。若能往生,即能永脫輪迴,不入六道之中,受無盡生死煩惱的苦報,進而能得大解脫自在,無憂無惱。這就是諸佛如來所以興出於世的一大事因緣。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眾生,解除煩惱,因而示現世間來教化世人,皆能得此「五分法身香」,證自在無礙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