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说:「一句彌陀無别念,不勞彈指到西
方」。成就淨業,九品往生,不出定心與專心。只
要專心念佛,能信願真切,廣修一切善法以為助
行,一心歸命西方淨土,則報盡必定往生。須知,
自性即是彌陀,唯心就是淨土,即是化佛,即是本
師。此四句即一即四,不一不異。
佛法有「事」有「理」。從理上講,淨土法門
是最尊最上之妙門;亦即是說,「自性彌陀,唯心
淨土」。若從事相上來說,自性亦是西方安樂世界
彌陀淨土。因為一切法不出「一心」,皆是「唯心
所現,唯識所變」。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
界」。一切法皆由自性而生。
修學佛道,千萬不可執理廢事,或執事昧理。
因為理由事顯,事由理成。若偏執一邊,猶如說食
數寶,皆是盲修瞎練,邪知邪見,終無是處。
許多人念佛,不明白念佛的利益。只當念佛很有功德,能消除業障,得蒙佛力的加持、護佑,故
而得以闔家平安、事業順利,甚至財運亨通、趨吉
避凶,卻不明白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眾生出苦的
玄門,成佛作祖的妙道,念佛即能成佛。一句佛號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八萬法藏,佛法
一大藏教的「總陀羅尼」法。這句佛號是三界人天
的眼目,明心見性的慧燈;念這句佛號能破除地獄
的業因,是斬魔除妖的寶劍。念佛不僅能開啟我們
黑暗中智慧的明燈,更能喚醒迷惘顛倒中罪苦眾生
自性的本覺,以俾乘彌陀大願的法船駛離三界的火
宅,了脫生死煩惱的苦海,往生安樂淨土,成就法
王覺道。故這一句阿彌陀佛即是自性、即是淨土、
即是化佛,就是本師。
這句佛號若能念念現前,時時不忘,不離於
心;無事也如此念,有事也如此念,安樂時能如是
念,病苦時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
時時能將這四句洪名掛在心上莫令失落。於一切行
處,例如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在一切作息動用之中皆能念念不失,時時提起這句佛號作為「正
念」,念念分明,清清楚楚,使這念心能不染於紅
塵的煩惱,即能與佛相應;「一念相應成正覺」,
當下這念心即是佛心。所謂:「即心即佛,心佛一
如」。能如此念佛,則何愁不能往生!何須還要到
處向人祈求尋覓歸程。正應了古德所說的:「一句
彌陀別無念,不勞彈指到西方」。
學佛最重要的是真修實證,切勿空腹高心,執
理廢事;換句話說,道理懂得一籮筐,說起來頭頭
是道,但做起來卻是另外回事。談到修行,則借口
一大堆,不是推說要上班養家,就是要在家陪老婆
顧小孩。總而言之,就是沒時間,要不然就是性識
不定,缺乏恒心,沒有毅力。做任何事都是一曝十
寒,故而毫無成就可言。
修行一定要有定性,不能朝三暮四,見異思
遷。我們要從許多法門中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法門,
然後「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如此才能成就。
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學佛千萬不要隨波逐流,如牆頭草,今天學禪,明天學教,見到了
法王,又跑去修密。禪教律密淨,通通都有興趣接
觸,也都了解一些皮毛。若真的談到修行,卻一竅
不通,不知如何下手。俗話說:「門門通,門門
鬆」,就是這個道理。
若欲成就出世間的功德,則不出二心:一是
「定心」,譬如修習禪觀。若禪觀成就,就能上品往
生;二是「專心」,但念名號,植種德本,修一切善
法,並迴向發願,一心歸命,則報盡必生。如果心不
誠,意不專,志不堅,言行不能相稱,也就是口不
對心;再加上信心不足,無念念相續之心,修行時
有間斷。以此懈怠懶散之心修學念佛則不得往生。
我們要知道,現行修學,若態度懶散成因,即
不能消除業障;若業障不消,臨終時陰境現前,魔
障來擾,加上四大分離之苦,相互交煎,則更無定
力克服。於是,一口氣不來,就隨業往生,繼續流
轉在六道之中將受無盡生死煩惱的苦報。故因地修
行必須確實,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不能敷衍了事。能如此,則果地才有成就。所謂:「因實果
則不虛」。
彌陀本願,願力宏深。臨終雖能「十念」往
生,但平時也得預辦津梁,多修功德,合集所修的
功德,迴向此時,方能因緣果熟,花開見佛。經
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
臨終十念往生者,也絕非偶然。若非這一生能勤修
善法,植種德本,則必定是宿世所種善根,廣修福
德,累積深厚的功德,正好因緣在臨終時成熟,才
得十念往生。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切皆是
因緣生法。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
的彌勒」。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或志業的成就與否皆
繫乎於自己個人的努力。「種甚麼因,就得甚麼
果」,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因果」律。須知,這一
切都是自作自受,並非老天爺的安排,也不是上帝
的恩寵,更非佛菩薩的眷顧。
十九世紀末,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成功
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與流汗,只有百分之一是靠天分」。俗話也說:「勤能補拙」。所以努力才是成
就事業、道業或家業唯一成功的密訣與不二之法。
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久修大士,過去是正
法明如來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乘願再來化導此方有
緣的眾生。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三十二應
身,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有人見到觀世音
菩薩的聖像,手中撥著念珠,口中好像念念有詞,
故而心中不明。於是問老和尚:「觀世音菩薩撥著
念珠,口中到底在念些什麽」?老和尚說:「她在
念觀世音」。又問:「他為甚麼要念她自己呢」?
老和尚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是「內學」。一切要向自性中求,非向外
覓;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佛門有偈曰:「佛在靈山
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只需
靈山塔下修」。古德也說:「若欲求佛,但求其
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由此可知,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只要這念心清淨無染,能至心念佛,不為外塵所動,當下即「如如佛」,就能見到自性的
法身佛。吾人現前這念心,若能放下萬緣,隨緣自
在,就能消除一切的罪障,進而滅罪生善,自利而
利人,達到三根普被,頓漸俱收。因為能隨緣,則
心中豁達,故遇境逢緣,不生分別、執著,凡事都
能以平常心對待;遇樂不喜,逢苦不憂。無論順
逆,善惡境界現前,皆能不取不捨,不忮不求,心
如如不動,不著「兩邊」。這一念心在正念之中,
心無罣礙,清清楚楚,又了了常知,如入禪定。這
念心清淨,超越了兩邊,即無生滅,就能永脫生死
輪迴的苦報。
念佛法門是最方便了義與直捷穩當的法門。一
句佛號便能了脫生死的煩惱,圓登四土,位證三不
退,究竟一生補處。可說是佛說法四十九年,八萬
四千法門中最簡單易修的法門。古德讚嘆念佛法門
是一切法門之總持。所謂:「不需三祇修福慧,
但將六字出乾坤」。只要這一句佛號能驀直念去,
就能一生成就,無需用三祇的時間修行。故說:淨宗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是佛說一切法門中捷徑
中的捷徑。較之頓教門「一悟能入如來寶地」尤為
殊勝。因為頓教法門雖一悟能入如來寶所,但僅有
佛之知見,並無佛之功德。必須悟後起修,長養聖
胎,才能更上層樓。
然念佛法門是圓頓大教。念佛往生是求佛力加
持,在佛力加持下,若能功夫精進與佛相應,即能
「帶業」往生;往生即能親遇蓮池海會,入彌陀願
海,成為彌陀眷屬,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聽經聞
法,究竟不退成佛。所以念佛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
門。今生有幸能遇如此殊勝的法門,實乃宿世所種
善根福德所致,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地把握機緣,發
願念佛求生極樂,以不負己靈及彌陀救世的悲願。
若今世不能往生,錯失了良機,來世想要再遇此殊
緣,恐將是百千萬劫以後的事了。而這百千萬劫必
定要輪迴生死之中受無盡煩惱痛苦的折磨。吾輩學
人應當深思,必須痛下針砭,精進勤苦地修學,以
免失之交臂,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