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念佛行者提問:念佛在克服妄念,但念佛已
有數年,為何念佛時,還是妄念紛飛,不能集中精
神?行者念佛之所以不能集中意志,功夫不能得
力,或者聽經不能理解,主要原因是業障太重。業
障重,就要先消除業障。而消除業障的方法就要修
福。而持戒布施,懺悔改過,斷惡修善,就是消除
業障。業障消,則誦經念佛就能得定;因定就能開
慧。雖然說,念佛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但念佛
人必須是個念善、行善的好人才行。沒有心地不善
的念佛人,能與佛心感應道交,得佛力加持,而法
喜充滿的。
念佛就是念「覺悟」,念念喚醒我們現前這一
念心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所
以,念佛人不能不行善布施,做個斷惡修善的人。
如此,才不會本末倒置。古德說:「生死海中,念
佛第一;人天路上,修福為先」。今天,我們何其有幸,能得人身,又聞佛法,這皆是前生修來的福
報。須知,念佛即是修慧。然除修慧之外,更需修
福;福慧雙修,積功累德,才能圓滿佛果。
經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又說: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是故,修行悟道,
必須福慧等持,兩者不能偏廢。念佛法門,固然是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第一了義,是一生就能成
就的無上圓頓大法。但念佛人必須是持戒布施,心
地善良的人才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為韋
提希夫人開示如何能生無憂惱處的佛國淨土──即
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先為韋提希夫人說淨業「三
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
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
行者。
三福中的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福,是世間的善法,做人的根本,也是出世間法修行的基礎。
因為佛法不離世法,佛法必須落實在世間法之中;
佛法若離開了世法,即無立足之處,則佛法就變得
毫無意義。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第二、第三福則為出世間的福,意在化導世人能夠
持戒布施、斷惡修善、發菩提心,念念能以眾生為
念。所謂:「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時時勤
做一切的佛事,幫助迷苦的眾生能夠了生脫死,出
離煩惱的業海,而得自在解脫。修福的同時,還必
須深信因果,相信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
爽,並能深切體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
作心是」的道理,進而才能好好地念佛。只這一念
心念佛,能夠提起覺照,使這一念心在正念之中,
不為五欲所迷,六塵境界所惑,能將心安住在大乘
正定之中,如如不動,如能保持這一念心的清淨無
染,能達「無念」,則當下即「如如佛」。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
說,念佛即是成佛時。所以,佛說此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的正因。
欲修念佛法門,往生淨土的行者,必須先修三
福。有了三福的基礎,同時勤於精進念佛,才能契
合聖心,與佛心相應,因而得蒙佛力的接引往生極
樂。然而,往生極樂,除修三福之外,念佛還必須
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才能一生成辦。否則,
念佛缺乏信念,心中起了疑惑:既不信西方真有極
樂世界,更不信「自性」是佛,只因無始以來,無
明障蔽本心,致使佛性不得彰顯,所以長劫淪墮在
六道之中,受無盡生死的苦惱。一旦有此疑惑,即
無信心;既無信心,又何來的願行之力?!所以,
修行悟道首重在「信」。所謂:「信是道源功德
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
指》中勸信行者念佛入道,必須「不懷疑,不夾
雜,不間斷」,如此才能契入真藏,悟佛菩提。由
是可知,信願行是念佛往生必備的資糧,如三足鼎
立,缺一不可。
所謂「信願行」三者:信者,是信自己有佛性。經云:「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亦如
《華嚴經》所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
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除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
然智,自然證得」。是知,「佛法大海,信唯能
入」。信是信己本靈,原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本具佛性;信佛大願,臨終接引;信法殊勝,希有
難遇。
願者,願離娑婆五濁惡世,欣求西方極樂世
界,所謂「捨穢土,取淨土」。在此生死業海中,
願為渡船,願生極樂,見佛聞法;並發願再來娑
婆,倒駕慈航,廣度一切含靈,不願自求人天福
報,而能與有情的眾生同生極樂,共證菩提。
行者,能力行不懈,正念念佛。須知,信願如
目,力行如足。古德說:「無信不足以啓願,無願
則無以導行」。所以,願無信不立,行無信願不
生。念佛必須信願具足,才謂正行,才能精進。譬
如煮飯,猛火燒開後需以文火煨爛。如此,相續不
斷,專修無間,才能功行圓滿。否則,有如所煮之飯,必定半生不熟,難以成功。
念佛法門,方便易行,而且人人可以念佛,時
時可以念佛,處處可以念佛。所謂一切時一切處,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可以念佛;換句話說,修
行不礙生活,生活不礙修行。生活即是修行,修行
也不離生活,生活與修行念佛本是一體;也就是
說,在日常生活起居作息當中,若能保持當下這一
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工作時,好好工作,不計較、不取巧,也不懈怠,
專心一致地工作,做好自己本分應做的事,不貪
功,不求名,也不求利。事後即放下得失、毀譽、
榮辱、成敗的心。這一念心不為物慾所動,不被六
塵所染,心在正定之中,念念為眾生,能夠做到
「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只這一念
心「清明在恭」,能起覺悟的心,就是念自性本有
的天真佛。所以說,念佛即是念心,其目的即在時
時喚醒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能起覺照,能利人無
我。這一念「利人無我」的心,即是佛心。
故念佛不是口裡念著「阿彌陀佛」,音聲不
斷,但心裡卻是妄念紛飛,仍然不離名聞利養的念
頭,所做的皆屬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事情。如此
念佛,無非只是「口是心非」,非但沒有功德,不
能往生,還在造作,反而與三惡道相應。
念佛不是念佛的形相。因為佛本無相,心觀則
有。故念佛重在心想。須知,心外無佛,佛外無
心。佛心清淨,念佛要達到這一念心清淨無染,才
能與佛感應道交。所以,念佛是以「一念來制多
念,以淨念來克染念,由有念而達無念」。若以此
心念佛,而能心心不離於佛,則佛即是心,心即是
佛,心佛一如,即心即佛。
故念佛法門,尤其在此法弱魔強的末法時代而
言,誠為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徑中第一捷徑,實屬
無上了義的圓頓大法,更是唯一能夠幫助迷苦的眾
生出苦玄輪,不入生死煩惱六道輪迴的解脫大道。
故念佛法門又稱「徑中徑又徑」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