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會念佛
著作者:趙宇威
10/2010
 

淨土法門殊勝絕妙,是千經所闡、萬論所歸, 十方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同聲共讚的法門;只要一 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 往生,即能轉凡成聖,了脫生死的業海,從煩惱的 桎梏中解脫出來。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的一切法門,雖有大小頓 漸的不同,權實偏圓的差別,無非是如來應機説 法,方便接引衆生,令一切衆生皆能就路還家,恢 復本來心性而已。然而,佛所説法,八萬法藏,皆 靠自力修持,必須斷惑証真,方能了脫生死的煩 惱。若靠自力修行而無他力攝持,想要成功,則如 古德所說:猶如「螞蟻登山」一般,遙遙無期。   

淨土法門是仗彌陀誓願攝受之力,加上自己信 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的 罪業凡夫,均可仰仗佛的慈力,於此一生往生西 方。若得往生,便能花開見佛,悟無生忍,直登上品;未斷惑者,雖煩惱業重,也能預入聖流與佛 同儔。所以,淨土法門廣大無邊,統攝群機,如天 普蓋,似地負載,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 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不能 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皆能預入其中。所以 說,念佛法門實在是諸佛如來所暢出世之本懷,為 衆生慈悲開示的一條歸元大道。   

時值末法時代,人根漏劣,若捨此念佛法門而 修其它的法門,不但我輩業重障深之具縛凡夫,莫 能出離此生死的苦海,即便証了十地的菩薩也難以 圓滿菩提。因此之故,文殊、普賢、馬鳴、龍樹、 遠公、智者、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與祖師都發金 剛心宏揚淨土,以期六道三乘的衆生都得橫超三 界,皆入如來心性大覺海中。   

淨土法門者,乃法界緣起。法界,就是我們現 前的這一念心。因爲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 凡聖等法,皆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真心之中炳然齊現。誠如《華嚴》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皆是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 切法除「心性」之外,實在無有一法可得。既然, 一切法「唯心」,心是萬法的本源,修行就要從這 一念心性下手。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 種種法滅」,心若不生,則一切法就歸於清靜寂 然。   

故知,佛四十九年所説的一切法都在對治我們 的這一念心。眼前我們的這一念心,心起妄動,所 以有妄想、分別、執著;而妄想、分別、執著即是 「無明」惑障。世人因執著而生「煩惱障」,有分 別故成「所知障」;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 提。修行的目的就在破障除惑,去粘解縛,使我們 的這念心能「清明在恭」,恢復我們自性的本來面 目,以致觸目遇事在任何境緣下都能保持這念心的 清淨無染、自在無礙,不為外塵所擾、物欲所蔽, 能夠做得了自己心中的主人。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雖有「禪教律密淨」五宗的分別。然此五宗的修行不離「覺、正、淨」三 門,而此三門所統攝的卻是無量無邊的行門。法門 雖廣,不外乎誦經、念佛、持咒、參禪、研教、禮 拜與持戒等等。所有的法門都以修「定」為宗,因 定才能開慧,得証如來圓覺性海。念佛也是修定, 其目的在於「淨心」與「明心」。一念心淨,即與 佛心感應道交。所謂:「一念淨心成正覺」。念佛 人若能念念以佛為緣,心無雑染,一心專念,達到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體一念,一念全體。那 麼,當下便能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見到自性的天 真佛性。   

念佛念的就是「阿彌陀佛」。這種修行聽起來 似乎很容易,阿彌陀佛誰不會念?然而想要把這句 佛號念到心無雑染,念念相續,絕非想像的那麼容 易。若非平日功夫用的緊、下得深,知見正確,明 白什麼是念佛,而後死盡偷心地念,如何能達到三 昧的境界。若不能放下萬緣,老實念佛,而妄言欲 達念佛三昧,可説是癡人説夢,緣木求魚的事。  

什麼是念佛?念佛就是念我們這念「覺性」清 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落昏沈、掉擧,在愚癡之 中,讓我們的這念心能夠站得住、且站得久,無論 白天、晚上,或在病中都能做得了主。如果我們這 念心落於昏沈在愚癡之中,不能明善惡、辨是非, 正邪不分,心中有強烈的分別、執著,或這念心不 善,念念自私自利,常受名聞利養的牽纏,時時專 營於聲色貨利之中,貪圖享樂。那麼,即便天天念 數萬聲佛號也是枉然。   

阿彌陀佛,是一句「至善」的名號,具足無量 恆沙的功德。而念佛人的這念心若不善,念念夾雜 著貪瞋癡慢的念頭,雖念佛也不能與佛心感應道 交。念佛想要達到消除業障的功能,則這念心必須 純淨、純善,不能有絲毫不善夾雜。以這念純淨純 善的心來念這句名號,才能實至名歸與佛感應。   

我們現前的這念心本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爲什麼現在卻變得如此狹窄,狹小到連兩個人都無 法相處?如果我們不能看破放下,那麼無論磕多少個響頭,念多少聲佛號,也是枉然!心中有佛的人 念佛才會與佛心相應。什麼是心中有佛?如果我們 不但懂得感恩善待我們的人,因爲他於我們有恩, 同時也能感恩惡意對待我們的人,因爲他幫我們消 除業障,所以哪一個不是善知識,哪一位不是佛菩 薩!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而能以「誠敬感恩」的 心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我們的生活就充 滿了意義,就有價值,我們的生命就會放光,這叫 做心中有佛,這纔是真正的會念佛。   

念佛人常說要「以佛為緣」,如何纔是以佛為 緣呢?我們要知道,不是口中念念是佛,即是與佛 為緣。如果念佛人,有口而無心,心口不能相應, 那麼所念的佛只是一個「名相」,而無實質的內 涵,這就是所謂的「有名無實」。佛是梵語,亦即 「覺悟」的意思。所謂「以佛為緣」,就是無論善 惡、順逆的境緣現前時,我們都能明因識果,知道 眼前的境界相皆是「因果報應」的現象。而這種現 象的存在即在教化我們世人能見善思齊,見不善則內自省,要我們做到以平常心來應對一切的境緣。 若能視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他們是來 成就我們的道業,那便是與佛為緣;若見一切人事 物都是凡夫,那麼所結的便是「六道」緣。經云: 「若能轉境,即同如來」。問題是我們會嗎?或 者,當我們隨緣遇境時,依然煩惱。若是如此,念 佛想要往生,恐怕是難上加難的事!若能念念念一 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想的都是如來的法身,別 人對我惡語的傷害、或者譭謗、侮辱都是如來特意 來試練我、考驗我的增上緣,這就是佛知佛見,則 當下即心即佛。   

凡夫世人的這念心都是自私自利,想的皆是名 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是非人我的事;如 果心中還有一字沒有放下,就是「輪迴心」,即是 煩惱痛苦的根源。以此輪迴心來念佛,佛念得再 多、功夫再好,仍然還是虛作功夫,不能與佛感應 道交。念佛人當煩惱起來的時候,若能用這一句佛 號把貪瞋癡慢的念頭打掉,使他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這叫做會念佛。而這種功夫不是一天、兩 天所養成的,而是靠平日修善斷惡、持戒布施,日 積月累而成就的。有了持戒的基礎,心行正直、不 阿,三業清淨,則念佛的這念心才能與佛心相應。   

念佛是「正行」,而修善斷惡、持戒布施是 「助行」。有了助行,念佛還要懂得平等、慈悲才 行。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到那時,念佛即是成佛時。故佛在《觀無量壽佛 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本無相,心 感故有;衆生心全是應佛,離心即無佛。只需我們 這念心心淨,就能依於「業」識熏佛的法身,故能 感應見佛色相;換句話說,這念心淨達於三昧即能 成就自己果佛。因爲衆生佛性本具,即心即佛,故 無有成佛之因。正如佛經所說:衆生心中已有如來 結跏趺坐,何必等待將來方能成就果佛。只要我們 現在能夠看破放下,則當下便是!所以經云:「狂 心不歇,歇即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