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一大藏教,歸納起來即「宗門」與「教
下」而已。禪宗以「心」為宗,證「無所得」為
「實」有;也就是說,一切法「緣起」,沒有自
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謂:「圓滿菩提,歸
無所得」。而教者,「真」、「俗」並闡,多就
「俗」說。真,是諸佛所證「真空」之理,即一切
法皆空,了無所得;而俗者,是凡夫世人的見解。
世人愚昧,不知萬法皆空,皆是幻相,乃一念不覺
而有,故無法理解佛所證的境地。所以,佛以凡夫
的見解為之解說「實相」的真諦,故而從了無一處
中談萬相俱現。若能理解「有所得」即是虛妄,就
入實相之理。
《金剛經》云:「實相者,無相無不相」。所
謂「無相」,講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不
相」,指的是眼前的境界相即是實相;換句話說,
眼前的境界相雖是虛妄,那是指存在的現象很短暫,並非永恒,故說是「假」、是「空」、是「虛
妄」。但這種虛妄之相的存在,不能否定它,故說
不能「壞」相。只要知道這個相的存在是假有,非
實有,正所謂「相有體空」,就證入實相之理。誠
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古德也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然而,涅槃妙
心,恒沙顯有;也就是真心空寂,能隨緣現相,遍
法界虛空界,無有一法不是,亦無有一法不知,眾
生有感,菩薩則有應,所謂:「感應道交,不可思
議」。菩薩能不動本處應化十方,教化一切有緣,
所以說:「佛氏門中不舍一法」。真俗圓融,空有
不二,不隔當下一念。迷時則有,悟時即空,所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
佛法所說「空」、「有」是「真空妙有,妙
有真空」的現象:「真空不空,是妙有」,「妙
有非有,是真空」。空與有兩者,一個是體,一
個是相。體性「空」寂,隨緣而現相,故非有;相
是「假」有,因緣生法,故非空。說有也不對,說空也不是,所以說,宇宙的萬相是「非空非有」、
「亦有亦空」的現象。
宗門與教下的區別:宗門是從萬相俱現之處,
說了無一物可得;然教下,是由了無一處中說萬相
圓彰,無法不備。也就是說,宗門談的是「緣起性
空」,無有一法可得。而教下則說「性空緣起」,
由體隨緣而起妙用,大用無方。一個從事修中明白
理性,不棄事修;一個是從理性中而論事修,還歸
理性。正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宗門與
教下在下手處雖有差異,但在契證真理上卻無不
同,所謂「殊途而同歸」。
迷的人,不是執著於「有」,便是執著於
「空」;悟的人,明白世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亦有
亦無、非有非無。其實「有」、「無」都談不上,
無非戲論,皆是吾人心中一念而已。迷時,自性被
無明所障蔽,所以不了事實的真相,故而不是執
有,便是執空;而悟時,一念回光,明白了眼前
的一切境緣無非緣起性空之相,並非真實,只是相有體空之相。這種存在的現象,只不過是「業因果
報」的結果,是隨著我們所造作的善惡業力所感
應而來的。所謂:「種善因得善報,造惡因受惡
報」。然而,世人所造作的善惡業因交錯複雜,所
感應的境緣相對的也是錯綜複雜,有好有壞,變化
莫常。所以眼前的境界相,沒有自體,剎那不住,
無常變化;既然沒有自性,無常變化的現象,何以
是真?故佛法說:「萬法皆空」。
萬法雖空,因果卻不空。善惡果報之因,就在
你我當下這一念心。若一念心慈悲喜捨、清淨平
等,則萬善圓彰;反之,一念迷失了本性,就起惑
造業,無所不為,所以,「心為萬善之本,也是萬
惡之藪」,善惡就在自己一念之間而已。若不能了
證自心,著相執滯,就容易逐業隨塵,因而心隨境
轉,造作諸業,即所謂的「迷頭認影」,「執指為
月」,故而衍生無盡的煩惱。所以一切的痛苦與煩
惱皆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的結果。
同樣地學佛,如果不明個中的教理,縱然天天誦經、念佛、參禪、研教還是枉然,不能得到佛法的
利益,最終反而落得一個迷信或消極的封號豈不冤
枉。一些修禪習教之徒,若不能明心見性,契證佛
理,難免有落「空」之虞,最後執理而廢事,或者消
極厭世,不能以光明的態度面對問題。遇事觸境則
一昧逃避,如同揚葉止啼,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修學佛道,若離相求心,則易於偏空,或只重
外在的環境而不明「境」由心生,著了有相。須
知,外在境緣的美醜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換句話
說,都受自己情緒的影響。若不明「心」與「境」
的關系而一昧沈迷於外塵的境緣,處處著「有」,
像這種著「有」或著「空」的現象都是煩惱的根
本,學佛悟道的障礙。
佛所說法無非在幫助眾生去粘解縛,掃除一切
的分別與執著而已。只因眾生根性迥異,所以法門無
量用以方便對治眾生不同的習氣與毛病而已,故法
無定法可說。什麼根性的眾生,佛就為說應機之法。
如此,才能令眾生生歡喜心,因而生善斷惡,入佛知見。故佛講經說法皆含有「四悉壇」的功德利益。
法門無量,不外「空」、「有」二門:「空
門」講的是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宇宙的
森羅萬象無非緣起,然緣起性空,了無所得,所以
必須放下萬緣,對世間一切境緣,所有的人事物都
不要去分別計較;若能一心空寂,不染於塵,自然
就解脫自在。而「有門」則談的是宇宙萬有的現
象。這些現象的存在雖然歷歷在目,清清楚楚,然
而這些都是吾人一念不覺迷失了本性所產生的假
相,並非永恒存在的實相。它的存在是隨著時空的
轉換而在改變,故非真實的現象,但也不可因此而
「壞」相,加以否定。所以境界現前時,我們要勇
於面對,不能逃避不去理會;非但如此,而且還要
以認真的態度去處理它,那才是真正解決事情的
方法。所以「空有」二門在教導我們能遠離「兩
邊」。空門叫我們能放下虛妄之相,不可執著於
「有」(即外在的境界相);有門在教導我們要能
提起,也就是面對眼前的境緣,不能逃避,要妥善地處理,認真地應對,不執著於「空」。所謂:
「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若能理解佛法所說的空
與有的真諦。那麼,當面對人生種種現象時,就能
自在無礙,諸事順遂。
佛法所說「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若什麼
都沒有,真以為一切都是虛妄的,那麼人生活著還
有什麼意義?生命就失去了努力奮鬥的目標;生
命若失去了努力奮鬥的目標,人活著不知為何而
活。活著的時候,就像一具行屍走肉如同活死人一
般;生命若此,還有什麼價值存在?若以此去理解
「空」的義理,那就大錯而特錯,完全錯解並辜負
佛陀說法,慈悲救世的悲心與願力。
許多人讀了《金剛經》與《心經》,知道般若
講空,但對空的義理仍然是一頭霧水,根本弄不清
楚。「名相」是知道了不少,但仍是不解「空」與
「有」到底講些什麼,而且與生活又有什麼樣密切
的關系?如何將空、有的見解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
的起居作息上,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生活才得自在無礙沒有煩惱?
所謂空者,講的是「真空」,而「真空不空」。因
為虛空廣大,所以才能包容萬有,具足一切萬相;雖
然具足一切萬相,但這些現象的生起,皆是「因緣」
生法,緣生無性,都是幻化。因為因緣聚散無常,霎那
不住,所以非真。所謂有者,有是「妙有」,而「妙有非
有」。佛法講「空」、講「有」,其實說的是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謂:「真空妙
有,有而非有;妙有真空,空而不空」。所以《心經》
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一不異。
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所說的「諸法實相」。
若真能明白實相的真諦,對於人生的際遇,一
切事物的境緣,就能看破放下,不會妄加分別、計
較,而凡事處處精於算計,不肯吃虧,以致得失心
重,煩惱熾然。「空、有」二門旨在教導世人能
放下分別、執著的習氣。當面對人生諸多的疑難雜
症,一切苦樂憂喜時,都能以平常心看待,知一切
法空相,不執著於眼前美醜、違順的境緣,使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人在正定之中;任其外在的境界
風不停地吹,心中了了常知:「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一切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
若這念心在正念之中,就能自在無礙;換句話
說,當任何順逆境界現前時,知道這一切都是「因
果」,無非是自己「業力」所召感的果報。所以無論
境緣的好壞,皆要欣然接受,怡然自得,不能有絲
毫的不悅或勉強。也就是說,當順境善緣面臨時,
要抱著知足感恩的心,知道這是自己種善因所得的
善果。所以好事不必過於高興,以至眉飛色舞,得意
忘形,或至目中無人,驕狂不羈,或當逆境惡緣發生
時,不能借此機會回頭反省檢討自己的心行是否有
當、有無偏差,以俾遷善改過。若無此覺悟之心,反
而牢騷滿肚,埋怨東、抱怨西,好像所有一切的事
情演變至此都與自己無關,一切都是別人構陷的,
所以心中不平,怨氣難消。如若不然,遇到挫折失
敗時,就被打倒,從此一蹶不振,消極頹廢,諸如
這些種種情形,就是不能「明因識果」。
殊不知,這些皆是因果報應的現象,完全是自
作自受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要自我承擔,逆來
順受。如果不能欣然接受,還要怨天尤人,甚至有
狹怨報複的心或自甘墮落,那就是繼續造作。所
以,當逆境現前時,要心平氣和的回頭檢討自己,
進而得以懺悔改過、修善斷惡,如此才能消除罪
業,報盡福崇。
隨緣遇境時,若能從「心地」上用功,將眼前
的境界相,無論善惡違順都視為是激勵我們奮發向
道的「增上緣」,不時地往好處想:善境現前時,
無疑是鼓勵我們要繼續修善,累積福德,不能因
此而志得意滿,迷失了自己,沈緬於順境當中以致
盡情地貪取享樂,最後福盡惡來。誠如老子所說:
「禍兮,福之所倚」。或當逆境惡緣發生時,也要
視為是一種警惕——那是來告誡我們要懺悔改過,
從此修善斷惡,一心向善。因此,非但不能心生瞋
恚不平,反而要能「明因識果」,了知一切都是自
作自受的結果,故而不能怨天尤人,更要抱著感恩的心,能視逆境惡緣是佛菩薩特意示現來化導我們
向道的「逆增上緣」。無論這種順逆境緣是發生在
我們的身上或者是在他人身上,對我們來說,都在
提醒我們要提高警覺不能繼續造作,以免重蹈他人
覆轍,越陷越深。
佛法講空,講有,其宗旨無非在破除世人的分
別與執著。萬法的真相是「相有體空」、「事有理
無」。「相」是存在的幻相,並非永恒的現象而是
瞬息變化的,所以「非有」,不能執著;境界相雖
然非真,是假有的現相,而這種現象的存在是因果
報應的結果,故說因果不空。因為受報之時,我們
對於苦樂憂喜的感受卻是刻骨銘心,千真萬確的,
故不能說是假,所以「非無」,不可執空。若真能
契入「空、有」的義理,就能看破放下;放下在於
提起,提起後再放下。那就能達到真正的自在快
樂。所以空有齊觀,性行不二。
般若說「空」,是要我們看破,不執著於現有的
假相,所以要放下;講「有」,是要我們不執著於理,若以為萬法皆空,什麼事都不需要理會,從此消極
地度日。果真如此,那麼就成了「頑空」,或「斷滅
空」,反而走進了死胡同。故佛為我們說「有」,其
目的是要我們能積極地面對現實,以認真的態度處
世。所以「空、有」是相資相成、相得益彰的。所空的
是「性」體,而「相」是有的,故必須積極地面對,
妥善地處理眼前的境緣。處理過後,就要放下,不
要為結果而傷腦筋,以免徒增無謂的煩惱與憂愁。
所以「性」與「行」是互為表里,圓融不二。
空,是對「有」而說的;有是因「空」故有。所以
空與有是「相因」而生;既然是相因而生,即是虛
妄,並非真實。故「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非空
非有」,「亦有亦空」。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真諦,
諸法的「實相」。若能明白這個道理,由此下手,
不落兩邊,這一念心就得清淨。若能隨時保持這念
心的清淨無染、了了常知,能起覺知、覺照,那麼
生活就能過得逍遙自在,現生就得超越生死的此
岸,業報身盡便能隨念往生到達涅槃清淨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