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幻度生,放下便是
著作者:趙宇威
1/2012
 

若干習教與修禪的行者,見理不圓,不明佛法的本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往往「執理廢事」,或者「沉空棄有」,墮在「邊見」、「邪見」之中,或以「無記心」、「無想定」,誤以為即是「佛心」、「佛定」,故而產生似是而非的想法。例如有些人質疑:一念頓悟,即入佛的知見,何須還要修行小善,如此一來,不是反而污染了自性本有的清淨心?坦白地說,具有這種見解的學人,還不在少數。

佛法講求的是「理事」圓融、「頓漸」不二的圓旨。所謂:理事圓融,是說:「事無理不成事,理無事則不圓」,因為事可以顯理,理可以透事,彼此相因而成,互為表裏,缺一不可。這種不可分離的特性,稱之為「不二」,而這種現相,説是「一」,它是「二」,因為彼此有其獨立的個體。若說它是「二」,則又是「一」;這種「非一非二」、「即一即二」的現相,就是佛法所說的「圓融」。

問題的關鍵是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真的頓悟,了知一切法「唯心」,知道宇宙的萬事萬物皆是「心」的作用,所謂:「心即法界」,一切都是自性所生法。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修行六度萬行,勤修小善呢?這些都是漸修的法門,漸修則曠日費時。只要悟入圓旨,了悟「法界唯心」,三千性相就在你我一念心性之間,何須修行一些小善,這不是背離了禪宗「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自性空無的宗旨嗎?

修學佛道,如果悟理不深,不能圓解佛法的奧義,不免偏執一邊,故而在事相上就產生了障礙。佛法講理事圓融,道理明白了以後,就要在事相上落實,而不是悟後即了;若悟後即了,就是執理廢事,偏於「空」。須知,修善斷惡,是自利利人的事業,修的是菩薩道。福德累積多了,業障就相對地減少;業障消,就能增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明理,明理之後才能修福而不著福德相。如此,才能化福德為功德,當功德圓滿了,就能成佛。

若不能明白這個道理,縱然天天誦經、念佛、參禪還是枉然。因為執理廢事,著於空相,撥無修證,即成「斷滅」;若三業不修,即便千佛出世,也不可救。所以,佛門有句話説:「破戒還有救,破見就無可救」。學佛若不能確實理解如來真實的義理,那就是顢頇佛性,儱侗真如,反而與「道」愈走愈遠了!

禪宗所說的:「一念不生、一塵不染」,指的是真如圓覺妙淨明體。妙淨明體雖然清淨、無念、無相、無住,但可以隨緣而現一切的相,並非寂然不動的枯寂之體。這一念心清淨無染,如如不動,即是真如之體;有「體」就有「相用」。故體相用是而一而三,而三而一。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這念心本來清淨,若有動念非錯即乖,那就墮在「斷滅」、「頑空」的惡見之中,與道反而不能相應。

衆生迷失了本性,真心被無明業障所封鎖,故而產生種種的妄相,以致沉迷在世間的名利權情、聲色貨利之中汲汲營營,整日周旋在人我是非的紛擾與糾纏當中,不能自拔。殊不知,這些皆是緣起性空、無常變化、剎那不住的假相,並非真實之相。

有鑒於此,大覺世尊從菩提座起,垂形六道,隨機化導以超拔迷惘的衆生皆能出離生死的業海,永脫輪迴之苦。佛菩薩明白空性的道理,知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緣生幻有,何來的真實之體!所以應機説法,以種種方便為幻妄的衆生說法,令其皆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最後都能徹證涅槃寂靜的法樂。

佛所說之法皆是隨順衆生不同的根性而說,實無有定法可說。《中觀論》云:「佛法因緣說,我說即是空」,菩薩明空,了知一切法皆是因緣生法;既然都是因緣生法,從空建立,無非是依真如而緣起生滅的修德,來度四大五蘊假和不實的衆生。所以佛菩薩能夠遊戲人間,不為萬法所縛;換句話說,佛菩薩隨機化導,以種種的方便教化一切有情。雖行一切善,而不著一切相;雖度一切的衆生,而不著度生之相,心無染著。故曰:「大興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中觀論》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這一念心真的覺悟了,明了一切法空相,無非幻妄,都是隨緣而生,緣散則滅,還有什麼好執著、分別呢!若能了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則當下即是如來的清淨法身。

能夠明白「即心即佛」,就是「頓」法。雖然悟了這念心是佛,但是煩惱還是很多,習氣仍然存在。所以,悟了以後,還要保任這一念心能在「正定」之中,不受外塵境緣的污染與誘惑,將心安住在「正念」之中不起雜想、妄想與亂想,而這種境界的成就靠的是平日精勤地念佛、誦經、參禪、持戒,或者是布施等等修行的功夫才能做到。所以,修行就是除去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時時保持淨念,讓這念心能夠作得了主。若起分別、執著,就立刻提起觀照,將這些煩惱照破、伏住。故菩薩萬行,修一切善的目的就在斷一切惡,以「善」來止「惡」,最後連善也不執著。如此,才能遠離一切善惡之相,超越兩邊,令心清淨,心淨即佛。

《楞嚴經》云:「理可頓悟,事須漸除」。理上雖然可以一下就明白過來,但在事相上卻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克服種種的習氣與煩惱。消除習氣就像是磨鏡一樣,銅鏡上的塵垢累積的很厚,又有銅綠,必須經過擦拭磨光之後才能明亮。鏡面雖經磨拭的功夫,也是局部的明亮,而非全面性立刻的就能光亮照物。菩薩道的修行即是如此,一旦覺悟了,知道過去犯了種種錯行,造了許多的惡業。所以要發心改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但是,錯誤的行為是一件件的改過,行善也是一件一件地行,不是嘴上說改過就算改過了,必須遇境隨緣時,從事上去做,才是真的做。古人說:「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悟後再從事相中去改,才能漸入勝境。

佛法所講的道理不外乎「心性」兩字;換句話說,宇宙的森羅萬象不出心性之外,都是「心」的作用。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是一心」。約現象來説,都不出「因果」的法則;也就是說,眼前的境界相都是「因果報應」的原理:「種善因,得善報;造惡因,受惡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想得什麼,就得怎麼栽」。天下絕對沒有僥倖的事,都是有因有果的。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緣」。

明白因果的道理,則凡事都要從小處著手,不要以為小事就可以馬虎。須知,從微至著,再小的事都有因果。古德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去;人行惡,禍雖未至,福已遠去」。所以,善惡不分大小。我們立身處世,必須從小微起,身口意三業要保持清淨,時時心存善念;若能念念為衆生,不忍衆生苦,念念為佛法,不忍聖教衰,這就是圓教的菩薩行。

圓教是圓融大教,講的是「心地」法門,善惡、邪正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善,則身善口也善;若一念邪,則雜念、惡念隨之而生。故圓教修行以「修心」為主,先從悟明心地開始著手,悟後起修,保持這念心清清淨淨、了了分明,不為物動、不受境遷,能夠清明在躬。而這種功夫要在「靜中養成,動中磨煉」;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一切動用中,若能時時刻刻提起覺照,煩惱一起,立刻照破,將它伏住,使我們的心行受到約束與規範而能常存正念。那麼,這念心就能得到安逸,不會隨處攀緣;心安則理得,理得就能自在而無礙了。修行功夫若能「始覺」合於「本覺」,就能達到「究竟覺」了,則當下即如如佛!

故圓教法門的修學是「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也就是說,修行與生活不能分開,我們從生活中發覺自己的缺點,發覺自己的缺點以後,就要立即改過,時時提起正念。所以說,修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修行。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兔求角」。

我們若能一念迴光,返璞歸真,了知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了不可得。虛空法界,一切的國土、世界、衆生,都是吾人一念心性不覺無明妄動而生,無非虛妄之相,故不可強加地分別與執著以免徒增無謂的煩惱與痛苦。我們若能徹底地看破事實的真相而放下心中的執著,則一切煩惱與障礙將不掃而盡,不除而空,生活就能自在無礙、解脫無惱了。那麼,眼前即是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佛法的大經大論,其宗旨就在教導我們要能看破、放下而已;能放下,心無雑然,則萬事太平,就能見到自性的天真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