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云:「由貪瞋痴發身語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可見得,罪業凡夫,身語意三業不淨,時時刻刻都在造作。只因世人自私自利,且又貪圖名利、愛慕虛榮,故而鎮日沉迷在名利權情、榮華富貴之中,汲汲營營,鑽營不息。凡是利己的事情則趨之若鶩,甚而不擇手段地意圖想要得到,所做所為儘是一些損人利己的勾當,毫無羞恥之心。故經文上說:無始劫來以致今日,如果惡業有體相的話,虛空雖大,也不能容受。
我們若仔細地去觀察、思維,就能明白,佛經上所說的確實如此,並非妄言或誇大其事。佛說:衆生的煩惱無量無邊。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呢?這些無盡的煩惱又從何而來?人的一生,對於週遭所發生的一切人事物的種種情形,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疑惑。我們不明白人的一生為何會有這麼多順逆、善惡等不同的際遇?也就是因為這些順背、美醜的境緣,才會衍生取捨得失等煩惱的惑業。因惑而造業,因業而感果。如此,「惑業苦」三循環不息。
從無盡的煩惱中,若歸納其根本的因素,即「貪瞋痴慢疑與惡見」;若再濃縮這六種根本的煩惱,即為「貪、瞋、痴」三毒。人之所以會造作罪業就是因為「貪心」作祟的緣故,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貪心是人的本質,是衆生與生俱來的毛病與習氣。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心重的人,煩惱就多。若貪而不得,就起瞋恚,繼而造作愚痴的行為,因愚痴造作故而受報。所以生生世世出離不了三界,必須在六道中受生死輪迴的苦報,循環不息。
如果,貪心不除,莫說這一生擁有了財富、美眷、名利與地位,即便登上了權力的高峰,坐上了總統的寶座,或者賺進了所有的錢財,成為世界的第一首富,依舊無法快樂,心中仍然充滿著空虛與落寞。為什麼會如此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為「不知足」。俗話説:「知足者常樂」。知足的人,雖然衣衫襤褸,粗茶淡飯,仍然怡然自得,過得無憂無慮。就像顏囘一樣,能一簞食、一瓢飲,窮居陋巷。外人見了,覺得他生活過得很苦,替他擔憂,而他卻過得很開心,樂在其中。
為什麼人的感受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關鍵在於每一個人對人生的價值觀各有不同!少慾知足的人,對物質看淡了,只要夠用,甚至可以用就好了,沒有多餘的要求。所以,日子就好過,快樂得多。畢竟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穿衣、吃飯、睡覺而已,還有許許多多其它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有許多的責任與義務要盡。如果,我們能了解人不僅是為自己而活,更要為廣大的衆生而活。那麼,人生就變得有意義,生命就能放光。否則,人活著,只圖個人的享樂,希望能夠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好像人的一生就是為了求衣食住行、名聞利養的豐裕享受而來,那就太可悲了!
須知,「慾壑難填」。貪慾不除,即是痛苦煩惱的根源。世間的一切都是空花水月、夢幻泡影,無非曇花一現,過眼雲煙,了不可得。哪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存在的呢?我們汲汲營營,一生追求的結果,最後還是空無所有,所能得到的只是滿身的罪業、一生的惆悵而已。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一生慇勤地努力,有的人,在死的時候連子女都見不上一面,這是何等的淒涼!如果,不了解一切法緣生幻有,都是虛無縹緲,了不可得。那麼,注定要痛苦一生,過著悲苦的日子。
衆生造作都是因為貪瞋痴所引起,才有「身語意」三業種種的罪業。嚴格地說,衆生的造作,是因為一念不清淨而來。所以,心是萬惡之藪,一切罪業的根本。由於一念不覺,有了「無明」惑業,於是產生了貪愛,因而念念分別、執取,造作諸業。我們身語意六根,無時無刻地不在造作。無論是善業,或是惡業,都是「有漏」的業,果報都不能出三界六道,故而稱之為「魔業」。
既然有「業」,就要懺悔改過。古德說:「作也六根,受也六根」。修善造惡都是六根的作用。只因一念不覺,迷失了本性,於是起惑造業。當六根接觸外塵境界時,眼見色、耳聞聲,就起了分別,隨著八風境界的吹起,因而望風披靡,產生了種種貪愛、瞋恚、嫉妒與障礙的念頭,造作種種的惡業。這些都是六根攀緣塵境所遭致的禍業。
固然,六根為眾禍之本,萬惡之藪。《勝鬘經》云:「守護六根,淨身口意,以此意證生善之本」。一切罪業,皆因六根所引發身語意三業的惑障。雖然如此,但能作善造福,廣修善法,趣佛菩提的還是我們的六根。只要六根不攀緣外塵的境界,不取於相,內心不動,則身語意三業自然清淨。因而六根也是萬善之本,萬福之源。所以說:「作也六根,受也六根」。
六根清淨能「即相離相」,則萬法無咎。所謂「即相」者,就是不著空;「離相」,即不著有。「空、有」兩邊不執著,即入「中道」實相觀;也就是說,當我們隨緣遇境時,必須面對事實,不能逃避,要認真妥善地處理眼前所面臨的一切人事物的種種情境,處理過後,就要放下,不要往心裏去,不必計較那些得失、毀譽、成敗等種種的結果。心中清淨,則三業自然不造作惡業。
我們要明白,眾惡起於三毒,三毒則源於「六識」。若前五根能不著於五塵境緣的美醜、善惡;換句話說,於境不起分別、執著,則貪瞋痴不起。若一旦起了分別,就有得失取捨的執著。於是,身語意即隨著外塵境緣的順逆,造作無量的罪業。所以,想要消除業障,必須清淨三業,使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意不起貪瞋痴。只要境緣一起,即能立刻提起覺照。如此,六根清淨,三業自然也就清淨,不再造作。所以,經云:「六根不惡,還同正覺」。
其實禍福、善惡都在自己一念之間。如何才能清淨三業?清淨三業必須從守護六根做起,使六根不攀緣於外塵的境界;也就是說,當觸目遇境時,若「意根」能不起分別,則五根即無作用;若無六根,則「六識」也無功能。因為六識是以「意」根為依止的「親因緣」,以外五根為作用的「增上緣」。人之所以受生死、入輪迴、墮三途、沉苦海,都是因為六根所造作的「業」因所召感而來的,故六根是眾禍的根本。
若能守護六根,知道一切法「緣起空性」,了不可得,不作分別、執著,進而能攝護六根,不令放逸於外塵境界的誘惑,則三業就不會去取捨造作。若三業清淨,就能入「諸法實相」之理,明了一切法皆是虛妄,了不可得,無有一法真實。凡一切相,只是業因果報暫時存在的一種假相而已。若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強立分別,即有得失取捨的執著,那麼終究是自取煩惱、自討苦吃。
若能一念覺悟,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則隨緣遇境,才能藉事練心,消弭自己的習氣與毛病。所以,古德說:修行即是「修心」,而修心要在「靜中養成,動中磨練」。無論在任何境緣當中,都要保持身口意三業的清淨無染,如如不動。如此,才能自在解脫,與「道」相應。所謂:「心境寂然體用歸,本自圓明無晝夜,那分南北與東西,萬象隨緣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