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一大藏,所闡述的理不外乎「心性」二字,而所說的三千性相則不出「因果」的法則;換句話說,世尊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講的是宇宙人生的森羅萬象,説明世出世間一切現象界的種種情形都是「心」的作用而已。除心之外,實無有一法可得,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不二,唯是一心」。但這種境界相的產生皆是「因緣果報」的原理;也就是,「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受惡報」的一種現象。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眼前境界相的善惡、美醜、順逆等種種現相都是吾人宿世生中所造善惡的業因所召感而來的果報,一切的境界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所以,想得善的果,就要種好的因;有什麼樣的因,即生什麼樣的果。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想得什麼,就得怎麼栽」。所謂:「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應知,天下沒有白喫的午餐,凡事都有因有果的。所以說:「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如果相信因果,則凡事就要從小處著手。不要以為小事就可以隨便、不在意。須知,從微知著。再小的事都有因果的。故善惡不能以事的大小而論。一旦造作了,就有報應。所以,我們立身處世必須從小微起,從身口意三業開始做起。時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能夠做到「守口攝意身莫犯」。有念,就念衆生,但念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若能念念為衆生,不忍衆生苦,念念為佛法,不忍聖教衰,有這種存心,行的就是利人利己的菩薩道。
圓教是屬於圓融大教,講的是「心地」法門。善惡、美醜、邪正都在自己一念心性之間。一念善,則身善、口善,無一法不善;若一念邪,則惡念、雜念、妄念,隨之而生,諸如名聞利養、是非人我的事就不斷地湧上心頭,於是就隨波逐流,產生了一股動力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
悟後起修的目的就在保持這一念心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為物動、不受境遷,能夠清明在躬,作得了主。時時將這念心安住在「正定」之中,如如不動。而這種功夫的成就必須從事中去磨煉,慢慢將自己的習氣與毛病革除,改正過來。這就是所謂的「藉事練心」。所以,修行是在開悟之後纔是真正的修行。因為覺悟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裏、毛病在哪裏。發覺了自己的毛病、習氣之後,才能進一步修正、改過。
若將所悟到的道理確實地落實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一切動用之中,使我們的心行受到約束與規範而心存正念,這一念心就能夠得到安逸,而不會隨境生心,處處攀緣。心安則理得,理得就能自在,進而才能無憂無惱、解脫無礙了。若功夫精進,能「始覺合於本覺」,就能達「究竟覺」了,那麼,當下就是「如如佛」!
故圓教法門的修學是「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也就是說,修行與生活是不能分開的。修行即是生活,生活不離修行。因為我們在生活中與人相處,在互動中常常發現自己許多的缺點,發現缺點後就要立刻改正,要能去習改過、斷惡修善。所以,生活就是一種修行。六祖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兔求角」。
由此可知,佛法與世法不可分離。佛法就是世法,世法就是佛法。所以說,佛法是「不二」之法。這不二之法,講的不僅僅是世出世間的法不二;「因果」也不二,因必有果,果即是因;「性修」不二,性德是靠修德才能顯現,修德須有性德才能圓成。
談到修行,無論怎麼修,或修什麼法門,都要從當下這一步開始做起。所謂:「萬里之程,起於初步;滔滔之水,起於濫觴」。又說:「森森之樹,起於毫末」。所以,悟後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悟後即了,否則就落於空相,執理而廢事了。
修行必須腳踏實地、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去落實,因為天底下絕對沒有一蹴可及、立竿見影的事情。想要完成世間上的事情,諸如學業、事業或者是一份志業,都要善盡自己一分的心力,努力去做,更要有不怕失敗、不懼挫折的毅力、勇氣與恆心才能成功。須知,羅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世間的事尚且如此,更遑論是出世閒的道業呢!所以,修行必須從小微起,一點一滴地從小處著手。
如果,輕視小善而不肯去做,無疑就是滅佛種之因。佛門常說:「一粟萬種」。一粒種子雖小,卻能長出成千上萬的稻米。所以,千萬不可以小覷這種小善;沒有小善就無法成就大善,就像黎明前黑暗長夜中小小的曙光。曙光雖小卻彌足珍貴,因為它能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所以說:「道不遺於小行,暗弗拒於初明」。
想要成就佛道,就要見聞大乘佛法。將大乘佛法的金剛種子,種在「八識田」中,以真如熏習無明的種子。熏習久了,當因緣成熟時,自然就能圓成佛道。所以,多接觸善法、多與善知識為緣,要經常地聽經聞法。因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顆種子在八識田中受到了甘露法雨的滋潤與熏習,就會慢慢地萌芽。當因緣成熟了,就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須知,眼見色、耳聽聞,只要起心動念,就在八識田裏種下了一顆種子。一念善,種的是一顆善的種子;一念惡,種的是一顆惡的種子。這種善惡的種子都在「阿賴耶識」中滋養成長,遇緣必生善惡的果報,萬世不失。所以,想要得善報,就要多培植善念、多行善法、多接觸善知識,則所產生的就是善果。因此古德說:「一善人心,萬世匪忘」。
佛門常說:「捨一得萬報」。雖行毫髮之善,卻能得無涯的果報。昔日,有一位貧女,身無餘物,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都布施給了道場修福,有勞方丈因她的真誠心而為她祈福。後來,貧女福報現前了,被皇帝選為貴妃。
還有一個出家的小沙彌,幫他剃度的老和尚是一位得道的高僧,知道這位小沙彌只有七天的活命,卻不忍明説,只令他回家去探望自己的父母,作最後的告別,盡一點人子的孝道。
小和尚很高興地收拾了細軟,就趕回家中。途中,遇到了一場大雨。他看到了河邊樹上掉下來一個螞蟻窩,即將被雨水衝到河裏流走。螞蟻驚慌地四處奔逃。就在情況十分危急下,他見狀就將螞蟻窩拾起,然後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救了一窩螞蟻的性命。他回到家後,看到父母親都很安康,在家留了一、兩天就匆匆返回寺院。
老和尚見了很是詫異,覺得為什麼他還能好好地活著回來。於是,就問道:「這幾天你回家做了些什麼事沒有」?小和尚回道:「我只是奉師父的命回家探望父母,其他什麼也沒做」!師父懷疑道:「你再仔細想想:真的什麼都沒做嗎」?小和尚聞言,仔細地想了一遍,這一趟來回除了看望家人之外,只有在路遇到了豪雨,無意中救了一窩螞蟻外,確實什麼都沒有做。難不成,師父講的是救螞蟻窩的這件事。於是小和尚,就將事情的頭尾向師父稟告了一番。老和尚聽了之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小和尚之所以能夠逃過一劫,就是因為救了一窩螞蟻的生命。由於這件善事感得好的果報,反而就了自己一命。
由此可知,行善不在於大小。雖然說,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算不了什麼!但是,這件小事卻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坦白說,許多人見到這種事情未必會去搭理,覺得螞蟻的生死關乎我什麼事?牠們又不是人,何必大驚小怪。有這種想法,這念心就不慈悲,若沒有悲天憫人的心懷,那麼,與自性就不相應。當然,所感得的就是惡的果報。
如果,存有「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想法,能視一切衆生平等,秉持這種慈悲愛物的心,願度一切含靈的衆生皆能出離苦海。若這一念心平等、慈悲,即與佛心感應道交,就能蒙佛力的加持與護佑,因而趨吉避兇、遇難呈祥。當心存善念時,所感應的就是善緣;有因有緣,就有好的果報。所以,能夠消災免難。是故,不可以因善小而不為。往往是小因有大的果報;小的緣,如能掌握得住,一念心善,就能感應好的果報。那些惡緣、惡事,自然就會離我們遠去。
如果了解因果報應的真實相,明白因果不滅,只要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事,最後都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就像一串念珠一樣,一根綫把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串在一起;綫,就是生命的因果業力,將生命中好的、不好的都串聯在一起,不會丟失。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善惡業,皆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流轉,最後還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如果,了解了事實的真相,我們要修善,還是造惡呢?因為,「修善因,得善報;造惡因,受惡報」。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的事。故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