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著作者:趙宇威
2/2011
 

許多人質疑:執持名號能不能得到一心,又念佛是否決定往生?有關這個問題,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已回答的很詳盡:「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當知,佛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即便散心念佛都能作為成佛的種子。誠如《法華經》所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由此可知,散心稱佛名號尚且有此殊勝功德,況能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焉有不生極樂之理!

其實,往生與否,操之在己,不在於人。只要真信佛語而能放下萬緣,老實念佛,餘事皆不去理會,隨時隨地保持這一念心的清清淨淨,不要胡思亂想。比方説,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不是念著過去,就是計劃著未來,不然就是想著現在應如何如何?這一念心懸宕不安,以致隨境生心,念念攀緣,翻來覆去,起惑造業,因而煩惱不止。這一念心不定,則妄心當家,於是心裏所想的、念的,都是五慾六塵、貪瞋痴慢的事,故而造作的儘是一些不善業,那麼這一念心與佛心就不能相應。

往生淨土的三資糧是「信願行」。然而信願行是即一即三、即三即一,彼此互為表裏、相依相存。因為無信不能啓願,無願不能導行,而無行則不能填願。所以,信願行三,古德喻之為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談到行,其中包含了念佛與修善。如果沒有念佛的「正行」與十善的「助行」,即不能實現往生成佛的大願。所謂行者,即是修行,修我們這一念心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要隨緣隨分地持戒修善、去習改過,累積功德、植種德本;不修,就沒有功德,即不能累積成佛的道糧。

念佛,是正行,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修善斷惡、累積德本,屬於助行。《無量壽經》説:「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往生,都要修功德,切不可光顧著念佛。發菩提心,即是修諸功德;不修功德、不行菩薩道,即違背了佛經祖語,與菩提覺道不能相應;不相應,如何往生?故而佛要世人能斷惡修善。亦如《觀無量壽佛經》裏,佛勸韋提希夫人先修「三福」。因為三福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淨業正因。

古德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淨土難遇今已遇」。若不能發願求生西方,即不可能當生成就。所以,我們必須深信切願,持念彌陀,好好地持戒修善,下定決心此生一定要有往生的打算,不能再因循怠惰,等到來生,正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般人都說,現在還要上班,還需做事,尚有許多志願未了,所以無暇念佛,等退休了以後再念佛吧!殊不知,「若要休去,便休去,莫待了時,無了時」。更何況,「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總是少年多」。有幾個人能等到老時才來念佛?就怕無常隨時到來,屆時業障深重,想念佛也念不出來了!

人生在世,能有幾時光景?為何不趁未老之時,抖擻身心,撥開世事,好好念佛。能有一日光陰,就念一日彌陀;相對地,就能得一時的功夫。若能修一時的淨業,即便大限真的到來,往生的資糧也已操辦,至於好死惡死,就隨順他了。

過去有位東瓜和尚,示現無疾而終。臨走時作了一首偈:「終日走街坊,心中忙念佛,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平常看他整天無所事事,老在街上遊蕩。其實,他負責化主,為眾僧募化道糧,可是並不因此而妨礙他念佛修行。故修行念佛,不著重在表面的功夫,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心中有沒有佛?也就是說,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清不清淨?念佛就是念「覺悟」的意思,要時時喚醒這一念心的「覺性」不昧,能夠「清明在躬」,處處能作得了主,不要被外塵五欲的境界所障蔽污染了。

念佛的目的就是以這句佛號來克服我們的妄想。念佛是「始覺」,而衆生本具如來的智慧德相,是「本覺」。以始覺來合本覺,若能「始本合一」,這一念心就能入「一心」的境界,與「自性」相應而成正覺。念佛法門,若能念念念佛,相續不斷,即得契入淨念而達「三昧」的境地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全體一念、一念全體;心中除了佛念之外別無他念,所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不二,唯是一心而已」。

亦有一些人質疑: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其他諸佛?佛佛平等,為何只偏重阿彌陀佛呢?世尊在《隨願往生經》上說:「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西方』?佛告普廣菩薩:『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及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多,則心散慢,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無異,由同一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由此可知,念一尊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稱念彌陀,得生極樂,能位證不退,一生補處,超勝念其他諸佛,及修其他一切法門。

至於如何念佛才能事半功倍,收效最廣?為此,歷代祖師菩薩均有教誨。首先,念佛人必須放下萬緣,一向專念;再則,念佛人必須有勇猛心、發憤心與悔恨心來念佛。悔恨者,是悔恨過去糊裏糊塗地沉迷在生死慾海之中不能自覺,以致蹉跎至今,故而無始劫來流浪生死在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如今,有此殊緣,能遇如此曠世稀有難逢的法門,我們就應該好好地珍惜,發勇猛心,精進念佛,誓願在這一生中決定要有往生的信念。若不得成就,恐將繼續沉淪於生死苦海之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

古德云:「百倍之精專,七日勝乎一生,十念超乎萬念,何不勉乎」!念佛不能只是口裏滑過,而心中無佛。這就是所謂的「有口無心」。念佛必須「心口相應」;也就是,口中念佛而心裏要有佛的清淨、慈悲、平等的心,那才是真念佛。一念真誠能達「無念」,才能與佛感應道交。

所謂「無念」是佛。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若沒有念頭,那麼與草木土石即無兩樣。須知,無念是沒有妄念的正念。當有念時,念念都是為了衆生的利益著想,所謂:「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這一念心能無私無我,即如如佛。

徹悟大師開示世人念佛往生的方法,說的至為透徹懇切:「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的通途。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為淨土的正宗。以攝心專注而念,是下手的方便。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的要務。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的根本。以種種善法苦行,為修道的助緣。以念佛一心不亂,為淨宗的歸宿。以種種瑞相感應,為往生的證驗」。

祖師的教誨猶如醍醐灌頂,令人有發聵振聾之效,能讓後世的學人明白,欲生淨土,就必須深信切願,要有十足的信心與願力,才能發菩提心,修善斷惡;尤其必須以持戒作為根本,廣植福德,修集善根,以為往生預作資糧,最後執持名號,一心專念,這才叫做老實念佛。若能如此修行,才能決定往生,一生成就,不退成佛。

淨業學人,必須信心清淨,欣厭具足,切不可心存貪戀;換句話說,必須將世緣的五欲六塵完全斷棄乾淨,萬不可有絲毫的貪求。若與人有怨,就應該及早解怨釋結。須知,世間之事,都是因果循環,相互增上,彼此報復,了了無期的事。所以佛經上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

因此,一旦與人有了怨結,就應當儘快破除,以免越結越深,成為日後往生的障礙。古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要明白,怨從親生,有愛便有憎,有親則便有怨,愛憎、怨親本是一家,而且往往恩深則怨更深,其苦更甚。俗語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是世間的真實相。

人生在世,無不在愛慾中追求。然《地藏經》云:「父子至親,縱然相逢,不得相代」。莫說,來世苦樂受報,不能相代,就是今世,個人的老病死苦,也無以替代!所謂:「無葯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世人何必苦苦貪求,貪不到,又綿綿怨恨呢?

有一句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衆生愚痴,這一生除了為自己汲汲營營地貪求富貴榮華享樂之外,還不忘為自己的子孫積財以圖庇廕子孫,好讓子孫也跟著享受;豈知,愛之適足以害之,非但不是愛護他們,而是幫他們造業,所做的儘是些損人害己的蠢事。殊不知,一氣不來,便成永訣。到時,誰是我們的親人?誰又能為我們所造作的業受報呢?

世人不知,佛法難聞,聞佛法是需要何等偌大的因緣,這生才有如此的殊緣能聽聞佛法;何況又能聞到幫助我們衆生了生死、脫煩惱,一生成就的淨土念佛大法,那更是需要何等的福報才行。所以經文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過去有一位出家人,到處行化。有一天,到了一戶人家化緣。而這戶人家正在辦喜事,新婚人家的新郎官高興地擊著鼓。這位出家人,是一個得道的高僧,有天眼通。他看到,新郎所擊的鼓,是他死去的父親投胎牛腹死後的皮所做成的,自己的新娘並非他人,而是自己的祖母轉世而來;滿門的賀客,儘是前生豬狗,佳餚美饌,也無非是過去的六親眷屬。和尚看了,搖搖頭,嘆了口氣,作了一首偈:「孫兒娶祖母,子擊父皮鼓,豬羊座上客,六親鍋內煮」。

芸芸衆生,就是如此的顛倒上下,起惑造業,造業受報,因而在此生死苦海的六道輪迴之中無有出期,真是可悲可嘆!吾等學人若真為生死,就要發菩提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如此方能永超生死業海,得究竟解脫,證法王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