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
著作者:趙宇威
March 2015
 

佛法八萬法藏,應機說法,觀機逗教,皆是因人而設置的,故無有定法可說。佛陀世尊,為了避免眾生執著於佛法,執著在經文的名相之上,故說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過一字」。許多人對佛說法四十九年,卻說「未曾說有一字,若說吾有說法,即為謗佛」,大惑不解。然而,我們若仔細地推敲,就不難明白,佛所說「未曾說有一字」,正是佛果的極說,圓滿的極談。為何如此說呢?因為,凡所有法,真空離相,既無形相,又不可名狀,是絕念離知,非言語所能表達,猶如古德所說的是「言語道斷」;也不是凡夫世人所能思維想像的,所以又說是「心行處滅」。這種言語不能說,情識所不能及,說了即不是。是故,禪家說:「動念即乖,舉心即錯」。因為,只要一起心、一動念,就落入了「兩邊」的框框裡頭,而有了「二元」境界的善惡、美醜、正邪等分別、執著。於是,產生了取捨得失的煩惱,這一念心已不清淨。所以說,「佛法無開口處,若有言說,即非實義」,早已偏執兩邊而成了邪知邪見了。 天台宗的祖師說:「真如妙性本來無踪,煩惱菩提盡是空,生死涅槃非二物 ,何分南北與西東」!經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真如界內,無有一法可立,亦無有一法可得;一切清淨寂滅,而又能隨緣生一切相,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第一義諦」。

佛法奧旨玄理,博大精深,若無人解說,雖智亦莫能知。我們了解,佛法應病予藥,隨方解縛,無非也是因緣生法,緣生幻有而已。《金剛經》云:「如伐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緣起空相,皆不可取,也不可說。什麼是「非法」、「非非法」?所謂非法,指的是「空」;非非法,講的是世間的森羅萬象,都是緣起「性空」的假相,皆了不可得。

既然,一切法,皆是因緣生法,了不可得、不可取,何須還要執著於外在差別的境界相呢?!對外在的境界相,一旦有了分別、執著,就產生了煩惱。

我們必須了解,世間的種種現象,非永恆性,都是剎那生滅,諸如,世人所執著的親情、友情與愛情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生變。我們若期待它的永永久久,就會發生痛苦。世人常以「永浴愛河」來預祝一對新人,那無非只是一種祝福之詞罷了,天下哪有愛河永浴的事情!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所謂「緣盡情了」,莫說愛情會褪色,就連親情之間,也可能反目成仇,視同陌路。這種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比比皆是。像是為了金錢與權力,而導致父子反目,母女對薄公堂,兄弟鬩牆,或者朋友之間,割袍斷義等等的事情,皆時有所聞。

佛所說法,皆是應機說法,以幻治幻,所以無有一法真實。既然,佛法是「以幻治幻」的法門,何來的說法?所以說,佛不說法,故連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是用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當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諸實行。唯有力行,才能得解脫自在,才能進一步了悟原來自性清淨心中,具足萬法。

凡夫之所以執迷不悟,只因一時迷真逐妄,障礙自性本有的德能,故而自生煩惱。只要一念迴光返照,明白這一念心性,清淨無礙,一塵不染,無有一法可得;佛法只是幫助我們破疑解惑的一種工具與方法而已。當這念心豁達開朗,心開意解之時,就連佛法也是多餘的。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體」,沒有形相,是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在。「報身」是佛的智德圓滿,光明相好,莊嚴之身。且報身有兩種:一是「自受用」報身,二者、「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是智德光明,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身,是佛的慈悲攝受,教化大菩薩們所顯的福德相好之身。

報身說法,不用語言,而是放光現瑞,如《楞嚴經》所說的,佛頂放光,現無量無邊化佛,在光中說法;佛按指放光,照十方諸大菩薩。而「應化身」,是佛的「劣應身」,示現來化導凡夫二乘人,令他們破迷開悟,了生脫死,遠離生死的苦海。

法身「無相」,故不說法,而報、化二身,是從「體」所起的「相用」,非真實之相,故非真佛,故所說法也是「幻」法,不可執著。所以,真法以不說為說,無所說是為真說。

許多人聽了三身之後,仍然還是一頭霧水,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三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佛有三身,那麼凡夫世人,有沒有三身呢?還是凡夫世人,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圓證佛果之後,才能圓滿顯現呢?其實,罪業凡夫,雖處凡夫地,法報化三身,樣樣具足,一點也不或缺。

所謂的「法身清淨」,講的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一念不生,清淨無染。雖然說,清淨無染,但又不同於草木土石的無知,它是了了分明,知一切法,緣起無性,了不可得。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也不執著,這一念心性,一塵不染,不為外塵境界所污染、動搖,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也不去。這種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在佛法稱之為「法身」。

所謂的「報身」,即是我們無量的「智慧德能」,佛法以「光」為代表。我們想要知道,如何的去待人處世?做人要如何地進退應對,才不失禮度,做得圓滿?這些都需要高度的智慧。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就是報身,不過前面要加上一個「業」字,稱之為「業報」身。

須知,人的一生,是「酬業受報」而來的,是酬償過去生中所造作的善惡業力所現的身。若能一念迴光,由迷轉悟,則業報身,搖身一變,就轉為「願力」身,立即成為乘願再來的大菩薩,如經文中所說的「千百億化身」,指的就是心性的「作用」;也就是能講道理,能夠創造、發明,以及研究製造的「那」個,它就是我們的「智慧德能」。而所製造、所創造、所建立,所產生出來的東西,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我們的「化」身。

但是,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錯認了「身體」才是「我」,身體以外的東西為「我所有」。有了這種錯誤的認知,就大錯特錯了!須知,這個身體不是我,而是我所有的,如同我所住的房子,僅僅是我的住所而已,它並不是主人,真正的主人公是「自性」。

世上一切的事物,只要是有形、有色的,都是我的「化」身,無非是自性所變現的。自性所變現的,即是化身,包括我們的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一切情緒上的表現,都是自性隨緣所產生不同的反應而已。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中了彩卷,升了官、加了薪,或交上了一位自己所心儀的人,所以喜上眉梢,樂不可支。當遇到逆境惡緣的時候,心中不安,就會發愁,甚至大動肝火,口吐穢言。如果,不幸碰上了天災人禍的事,如親人受到了傷害,則哀傷悲痛不已。類似這種情緒上的變化,一會兒天堂,一會兒地獄,這種心情的上下起伏,無常變化,就是化身的顯現。

佛法開示我們:「一念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就在我們自己一念心性之間而已。例如,一念慈悲,能以天下為己任,有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時時以「利人無我」為先,能夠濟貧扶弱,救死扶傷,那麼當下就是菩薩。若一念心清淨平等,沒有善惡、美醜、冤親之分,即是佛的境界。

如果,一念迷染 ,念念自私自利,為了名利權情而貪婪無度,甚至不顧仁義道德,做出違反人倫五常的事來,就是披著人皮的畜生,或者立身處世,心術不正,奸險狡詐,疑神疑鬼,就像鬼魅魍魎一樣,如同置身於鬼道之中。所以,人的一念心,隨緣變化無常,即使活著的時候,仍然遊走在六道之中,這些都是我們千變萬化的化身!

我們若能了解,這一念心清淨,就是本體的空分,即能與「法身」佛相應;一念心,沒有了分別,即是「報身」佛;若這一念心,無差別相,明了皆是自性所現的相,即與「化身」佛相應。能夠深切地體悟這個道理,精進修行,在事物上不斷地磨練,所謂的藉事練心,掃除心中執著的妄習,而能自行化他,積功累德,如此才能圓證菩提,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寶,成為一個真佛弟子。

佛性,無形無相,不可名狀,它是離念絕知,是言語不能說,思想所不能及的,誠如祖師所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佛法無開口處,必須自己去心領體會,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取」。修行這樁事情,任誰也幫不上忙,如父子登山,需各自努力;「真如實相」是不可言說的。「真」,是真實不虛;「如」,是不變的意思。「真如」是不變的心體,一切法的本體,無論在凡,在聖,其性不變。雖然,自性隨緣,生一切相,但其「性」仍然沒有增減、染淨、生滅的分別,故稱之為「真如」。這就是眾生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也是一切眾生,應緣起用的靈妙真心,亦稱之為佛性、法性、自性,或者稱之為如來藏、圓覺等等。

佛所說的八萬法藏,都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並非他老人家新的發明,也就是所謂「本來如是」的境界,只是眾生一時迷惑顛倒不認識罷了。「如來者,乘如實道而來」,所謂「佛佛道同」;佛所說法,不是佛的創說,故佛說法,雖說等於沒說。

佛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以波羅花供佛,佛不說法,僅拈花示眾。這時,與會的大眾很多,人天罔措。那些人,彼此相互對看,卻不明白佛的用意。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與佛心心相印。故釋迦佛,當眾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此開創了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圓頓法門。

佛在娑羅雙樹下,於一晝夜,在定中說了《大涅槃經》,隨即示現涅槃。佛示現涅槃,也具有教化眾生的意義:

一、   世尊的化緣已盡,該度的眾生,皆已度盡,故而示現入滅,其目的是為了讓世人明白,人有生,則必有死,一切法,皆有生滅,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只有真心才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換句話說,在一切法的生滅不息之中,自有其不生不滅的本體存在,故「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是生滅」。只要於一切法,不去分別執著,當境緣現前時,能安住這一念心不動,能離一切相,不為境轉,則一切相,平等一如;這平等一如的相,即是「實相」。

二、   佛世難值,佛法難聞。佛要入滅,弟子依依不捨,深恐今後無人為其排憂解惑,日後將如何得度?因而心生恐懼,勇猛精進,努力辦道,故而許多人,在佛滅度前證果。若佛長久住世,世人一旦有了疑難,即可向佛請示,久而久之,唯恐養成世人依賴的習性,因而懶散、懈怠,不肯精進,故佛在化緣盡時,即示現涅槃。

三、   示現涅槃,是真心妙用的顯說,其意義要世人,不可執著事相,因而心隨境轉,而生妄動。

所謂的涅槃,不是死亡,在佛門中,俗稱「圓寂」,也就是圓滿寂滅的意思。一般來說,對一位有修有德的出家人往生,尊稱為圓寂。而涅槃有四種:

一、   自性涅槃:凡一切含靈的眾生,無論飛禽走獸,或者是蟑螂螞蟻,都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並不因為它沉淪在六道之中,而有所增減,有所來去,或者有所垢淨的分別;換句話說,佛性是清淨無染的,沒有生滅、來去與垢淨的分別。它在凡不減,在聖也不增加一分,也不因為成了佛,就更清淨一分;它是生佛平等,凡聖一如的。其意義就是清淨寂滅,一塵不染,一法也不立,是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這個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就是佛性。學佛修法,就是為了證到這個涅槃寂靜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人人本具的。只要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能無動於衷,不為外境所污染,能明白一切法緣起空性,就能證到這個境界。只需要這一念心,不分別、執著,心如如不動,就能見到諸法實相,寂滅現前。這就是「自性涅槃」。

二、   有餘涅槃:是二乘聖者,所證之果。芸芸眾生,凡事執著,認為身心世界,一切都為「實有」,故而拼命地追求。因為有「我」,所以就得享受,要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還要住好的。否則,就覺得虧待了自己 。由於貪圖享受,故而貪得無厭,造作諸業,造業就要受報,因而隨著所造的善惡業力,受報流轉在六道之中,不能出離 。二乘聖者,覺悟了一切法空,皆是因緣生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故而不再留戀世間的一切,知世間如幻,生死是苦,急於出離生死煩惱的苦海,不入輪迴,所以修一切出世間的善法,欲求得證涅槃寂靜之樂。故而,二乘人認為有道可修,有法可求,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殊不知,一切法,本來空寂,圓覺自性明體,本來清淨,纖塵不染,一絲不掛,若有法可求,有涅槃可證,即是「法」執,就著了「法相」;這一念心即不清淨,與「道」就背離了。所以,佛呵斥二乘人為「焦芽敗種」,墮「無為坑」。雖然,二乘聖者,見思已斷,我執已破,了斷了分段生死,從此不入生死輪迴之苦,入了聖流。但是,法執未破,厭生死、欣涅槃,無明妄想未除,還有變異生死,念頭仍然生滅不斷,所以稱為「有餘涅槃」,心中還未達到清淨寂滅的境界,仍然還有餘念,妄想未除。

三、   無餘涅槃:二乘聖者,迴小向大,了知一切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的「真空第一義諦」的境界,故能涉世度生,藉事練心,掃除宿世的習氣,能自行化他,自他二利,則變異生死。也逐漸脫落,有漏之因也盡了。當無明破盡,二死永亡了,就證「無餘涅槃」。這時心中清淨無染,沒有一絲妄想餘念。

四、   無住涅槃:指的是大菩薩即佛果地上的境界。因為佛菩薩,二死永亡,五住煩惱已斷,知一切法空寂,清淨無染;世間的一切相,無非自性隨緣而生起的幻相,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離開了自性,無有一法是真實的。佛菩薩,明白此理,所以能恆處菩提座而不動,又起千百億化身,救度一切迷惑的眾生於苦難倒懸之中,故有所謂的「大興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因為一切法,皆是緣生幻有,暫時存在的一種假相,所以了不可得,不可強作分別、執著。然而,凡夫世人,不了解這種事實的真相,迷在其中,不斷地分別計較,巧取豪奪,從中起了種種的憎愛、取捨的心,因此才有得失的煩惱。殊知,一口氣不來,轉眼成空,什麼都帶不去地;妻財子祿,榮華富貴又能如何?黃泉路上,還是形單影只,人生真的是來去空空,所謂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剩下的,唯有一生的罪業,惆悵與悔恨而已。佛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興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建道場,是為了教化眾生,讓眾生從迷惘無知中覺悟過來,不再迷惑顛倒,追逐於聲色貨利、名利權情的生活,而能學習佛菩薩,救世濟貧,利人利己的精神,從貪圖享樂中覺醒過來,不再被物慾所迷、情執所困,因而深陷於煩惱痛苦之中,進而永脫生死輪迴。故建道場,是作佛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不著空」。但所作的這些事情,猶如空花水月,夢幻泡影一般,不能執著,這是「不執有」。空有兩邊不著,這念心超越了兩邊,就清淨了。佛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一切都是應緣而作,心中無染,沒有分別、執著,故而,佛菩薩不厭生死,也不住涅槃。因為,他們明白「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世出世間,一切差別相的由來,都是一念妄動而有。事實上,哪裡有善惡、美醜、生死、涅槃?這些的差別相,無非是我們自己一念,迷失了本性,所產生的妄相而已!佛在《楞嚴經》上開示我們:念頭的發生,是「當處生處,隨處滅盡」,它是「生滅同時」存在的一種現象。既然,一切法,生滅同時,哪裡來的真實相呢?所以說,一切相無非妄相而已!故佛菩薩所證的涅槃,是「無住涅槃」,也就是證涅槃而不住涅槃,一切法空寂,哪有什麼「住」與「不住」的分別?有分別即不是涅槃,所謂:「住無所住,無住而住」。

有人質疑,活著的時候,有肉體存在,可以寄託。如果一口氣不來,四大分散了,要到什麼地方去安身立命?以我們修淨土的來說,如果念佛的功夫成就了,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依靠阿彌陀佛,繼續修行。那麼,禪宗、密教的行者,往生去哪裡呢?雖然,這些都是妄想,但是沒弄明白、搞清楚的話,這一念心總是不定,反而更會胡思亂想,有礙我們的道業精進。所以,在此提出來與大眾談一談。

佛法教導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故而生而無生,死而無死,生死只是我們無明妄動,一念不覺所產生的妄覺;一切現象的發生,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有。人活著的時候,執著一切的現象為實有,所以才會對世間的事物,諸如家庭、美眷、財物、名利、權力等等,一昧地貪求、算計,拼命地追求,想要得到它,擁有它,因而才有得失的煩惱。

人是貪婪的動物,不能知足常樂,從小到大,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慾望與需求,因而不停地追逐,不斷地和人比較,以致煩惱不堪。例如,讀書的時候,與同學比功課,比誰的學習成績好,誰能考第一?到了社會,比的是學歷、薪水與事業,誰的學歷好,誰的薪水高,誰的事業做得大?還有的人,比老婆,比小孩,誰的老婆漂亮?誰的小孩在學校的學習,比較優異等等。年紀都一把了,孩子也都成家立業了,還在比,比誰家的媳婦賢慧,孫子會讀書?這一生似乎有比不完的事情,故而壓迫著自己透不過氣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