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的衆生業重障深,根性劣陋,對淨土念佛
法門很難信受,所以釋迦慈父引六方佛出廣長舌
相,說誠實語,令衆生能生信心破除疑惑,更說:
「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衆生説此難
信之法,是為甚難」。佛擧自己為例爲衆生作證
轉,明白開示,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修行之所以
能夠成等正覺,就是行此「難信」之法──念佛法
門,故而佛陀再再勸人信受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
世界安養。釋迦佛的慈悲及其苦心意旨,吾等學人
應當信受奉行,拳拳服膺,如此才能不負佛陀的教
誨。
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
惟其廣大而簡易,故令聞者不得不起疑情。所謂廣
大者,淨土法門收機甚廣,乃三根普被、利鈍全
收,上至等覺菩薩一生補處亦生淨土,下至愚夫愚
婦、販夫走卒,或造五逆十惡罪的愚迷之徒,臨終之時,但能念佛懺悔發願歸心淨土,皆能蒙佛接引
往生。故說此念佛法門廣大無邊。說其簡易者,指
的是淨土法門簡單容易,不像其他一般通途的法門
難懂難行,不易修行。往往在修行過程中,稍不謹
慎,即易偏邪而誤入歧途,不是落於迷信,便成盲
修瞎練,最後皆成魔外。
淨土法門的修學非常簡單,就是一句佛號念到
底,不假禪觀,也不必研經讀教,或拜懺持咒,只
要執持名號,時時與佛為緣,念念不離於佛,即能
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
已。所以說,此念佛法門至其廣大而又簡易。
然而有人質疑,諸佛如來出世為度衆生,而吾
人但患「大事不明」,若大事已明,當行佛教,隨
類化身,不避生死,應廣度生靈才對。若只知求生
淨土安養,厭苦趨樂,豈非有違諸佛菩薩慈悲濟世
之旨?坦白地說,確實有許多參禪學教的行者有此
觀念,認爲求生淨土安養即是自利,而不能利他。
如此一來,不是與佛的法教──「度眾利生」的事業相互抵觸嗎?殊不知,念佛求生淨土正是爲了
「自利」而能「利人」,所以才要求生西方。往生
淨土的目的就是爲了能速証菩提覺道,然後再倒駕
慈航,乘願回到娑婆教化有緣。若自己尚且未能証
不退轉,得無生法忍,還須常不離佛,受佛教誨,
譬如繈褓中的嬰兒常不離母,仍需母親的照顧,何
來的能力去教化衆生,那豈非癡人説夢嗎?!
姑且不說,凡夫世人煩惱業重,障深慧淺,故
而隨緣造業流轉在三界六道之中受無盡的苦報,即
便是開悟見性之人,在未登不退、力用未完之前,
於此娑婆五濁惡世,欲化剛強及超拔衆生於業浪苦
海之中,仍難免有自他俱溺之虞。須知,此土修
行,進少退多,道業難成,故說修行成佛需要三大
阿僧祇劫,或無量劫的時間。古教有云:「聲聞尚
有出胎之迷,菩薩亦有隔陰之昏」,更遑論悟有深
淺之別。一般薄解淺悟的人,識理不深,對境仍
迷,依然隨境生心,起惑造業,自救尚且不能,何
況奢言度他。縱然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能夠解行相應,但若未能証得無生法忍達不退轉地,仍然不
能混俗度生,救拔芸芸苦難的衆生於倒懸之中。
於此魔長法弱的末法之際,釋迦已滅,彌勒未
生,再加上眾苦逼迫,因果牽纏,外道邪魔橫行,
是非扇亂,世人終日沈迷於美色淫聲之中,不能自
拔,可以說是惡緣穢觸交相侵擾已經到了無以復加
的地步。於此濁世,既無現佛可以依靠,又有惡緣
逼迫,內外交煎。逢此境緣,對於初心悟達之人,
少有不退轉者。所以世尊如來才諄諄教誨,殷勤指
歸極樂世界,勸人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實在有他的
道理。
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正在説法。樂土境
緣,依正莊嚴,種種聖妙境界,如七寳池、八功德
水,六塵都可以説法;往生即能位証不退,圓登四
土,高証佛階,親蒙授記,一生補處,然後才有能
力隨願倒駕慈航,回到娑婆,出化衆生,去來無
礙。所以說,上根利智者皆願託生西方淨土。佛在
《觀佛三昧經》中說,文殊自敍宿世因緣,謂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又在《華嚴》末了普賢勸進善
財童子及海會大衆,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其偈
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
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佛在《大寳積
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西方安養;在
《十六觀經》中亦指出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
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世即得無生法忍。
由是可知,歷代祖師菩薩,諸如文殊、普賢、
龍樹、馬鳴、天親,以及天臺賢首諸宗尊者,如智
者、慈恩、清涼、永明等無一不是求生淨土。我們
試想,淨土法門若無廣大殊勝之處,佛何必勸其父
親淨飯王及其七萬釋迦族人同生極樂。今天許多行
者,空腹高心,自以爲是,不明如來之了義,也不
知達摩之玄機,而鄙視淨土,實在令人可笑。那些
不明淨土之殊勝而不肯發願念佛求生西方者,無異
是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若
不信淨土還要譭謗淨土者,則罪業更重,報在阿
鼻,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息!
百丈智海禪師,是馬祖傳道之嫡子。天下叢林
皆依他而建立,天下清規也依他舉行。從古至今無
人敢議其非,至始至今,叢林共修的制度也無人敢
違其法。自古以來,凡為病僧念誦之規云,皆同聲
稱讚阿彌陀佛,同念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並
迴向伏願云:「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
徑歸安養」,或者津送亡僧亦皆引聲高唱「南無西
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十唱,大衆
也跟著十和,總名為「十念」。以此十念資助迴向
伏願往生,云:「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
之華,佛授一生之記」。
由此可知,佛教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
處處指歸淨土,且無一人不歸淨土。死心新禪師
作《勸修淨土文》說:「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
生」,又說:「參禪人最好念佛,許多參禪人根性
或鈍,未必能大徹大悟。今生不能了道,則來世必
墮惡道;若能發願念佛而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就
能成就佛道」。最後又說:「若念佛不能生淨土,則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我們試想,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
之法,仍然秉志淨業。若非淨土法門見佛容易,修
行易成,那些禪德又何必要孜孜於淨土念佛法門。
由此可見,乃佛乃祖,無論言教或參禪者,皆修淨
業,同歸一源。應知,法門無量,浩如淵海,博大
精深,縱然窮一生之心力,亦難探究。但若能入得
此門,往生淨土,則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吾等學人,何其有幸,能遇此殊勝念佛法門,
誠如開經偈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既然
有此殊緣,就應該好好把握,依法奉教,發心念佛
求生淨土,不能再失之交臂,坐失良機,虛度命
光,如此才能不負己靈,更不負如來慈父救拔衆生
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