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是「因緣」觀,而非「宿命」論,兩
者不可相提並論,混為一談。因緣觀者,即所謂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即是說,想得什麽,
就得怎麽栽,絲毫不得僥幸。誠如佛家所說的: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
者是」;換句話說,今生所得的果報,是前世所種
的因。例如,這一生能出生在大富人家,有財有
勢,這些都是過去生中作大布施,修了大福報,加
上這生的善緣,才有今世的業果;同理,這一世貧
困潦倒,或饑寒交迫,也都是過去生中不修善因,
這世又不結善緣,不能斷惡修善,持戒布施,所以
感得不好的果報。
故知,佛法講因緣果,是積極的,目的在教化
世人能斷惡修善,去習改過,與人多結善緣,如此
才能改變命運。這完全不同於宿命論者所強調的命
運天註定,不能改變。
宿命論是屬於消極的,頹廢的,一昧地要人認
命,服從天命,訴之一切無非都是老天爺或上帝的
安排,不能改變。而佛法是積極地教人如何創造命
運,改變人生,讓人能從煩惱憂苦的生活中解脫出
來,然後過著自在快樂的生活。
佛法講因緣生法,古人說:「有因有緣事易
成,無因無緣果不生」。當因緣和合,就產生
「業」,業現前了,就是所謂的「果報」。善業感
得樂的果報,惡業則召來惡的苦報。人生種種貴賤
窮通的現象即是因緣果報的呈現,所謂人生是「酬
業」而來;既然是酬業而來,就要懂得「隨緣消
業」,不要再繼續造作,以免業上加業。所以,無
論善、惡業的境緣現前了,我們都要甘之如飴、逆
來順受才行。如此,才是真正的酬業還債,進而才
能了卻過去所造的善惡業。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則
這一生的學業、事業,或者是道業都能成就,否則
業海茫茫,無有止期。
緣,有過去的緣,有現在的緣。若過去與人結好緣、修善法,則今生所到之處都蒙貴人相助。如
果前生沒有結好緣、修善因,今生又不努力,最後
的果報一定淒涼、孤立無助,這一生就脫不了宿命
的安排。佛法講因果,就是要人能明因識果,能建
立好的緣,創造因緣,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菩薩
度生,首先要能與人結善緣、法緣與佛緣,也就是
要本著慈悲心、平等心來做人處世。若懂得與人為
善,和人廣結法緣,則將來成佛後度的眾生也多,
做任何事都能水到渠成,沒有絲毫障礙。
須知,菩薩度眾,也離不開因緣法則,凡事皆
有因緣。所謂業海沈浮,是由於「業因」的不同,
進而才有不同的果報。菩薩雖悲憫眾生在苦海的業
浪中沈浮,受無盡的痛苦折磨,但眾生緣薄,不信
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佛菩薩神通再大,也無法救
度,就如同母親思念兒子,但兒子卻無思念母親之
情,如此母子互不相憶,佛菩薩如何能施以迷津,
超度救拔這些沈迷在業海之中的人呢?更遑論哺以
法乳,饗以法筵,教化這些人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
因此,菩薩教化眾生必須有緣,所謂「佛度有
緣人」,故結緣是菩薩與眾生的聯繫,是菩薩行履
的順風助力,更是菩薩之所以乘願再來救度有緣不
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緣,是受「業力」的牽引,也可說是萬物生滅
的軌則。它是聚散離合的催化劑,也是宇宙森羅萬
象演化的吹笛手!在無明的長夜之中,因緣果報的
道理更是吾人思索人生哲學的一盞明燈。世間一切
人事物的發生,總離不開一個「緣」字。人一生的
命運更深深地仰賴著緣分這個奇妙的東西。緣,可
說是命運的支配者。世人雖然無法了解,也看不懂
那種千纏百回的因緣生滅。然而,它對人們而言,
卻公平地給了每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有機會扮演一
個錯綜複雜的角色和命運,也巧妙地安排了物換星
移的戲碼。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諸法的幻起,必須因緣和
合,才有果報的現前,所謂「法不孤起,起必有緣」。任何現象的生起,必須是因緣具足才行,也
就是要具備「內因外緣」的條件。內因即是阿賴耶
識中「業」的種子,而外緣即是決定善惡成敗的重
要因素。它就好像是催化劑,有潤種催生、助長成
果的作用。所以佛法說「單因不生,獨緣不具」,
必須因緣和合,成熟了,才會開花結果。是以因緣
果報,絲毫不爽,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受惡報。
世人都希望獲福避禍、消災免難。若真希望如
此,那就必須多行善布施,去習改過,以此作為立
身處世之本。與人相處時,就要懂得布施修善,扶
弱抑強,多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能如此,則諸事
容易順遂;即便有難,也能感得龍天善神的護佑,
諸佛菩薩的護念,而「重報輕受」。
須知,天地以福善禍淫,惠吉逆凶來揚善懲
惡,例如五福(長壽、富貴、安康、好德、善終)
六極(短命、疾病、憂愁、貧苦、惡事、耗弱)即
是最好的佐證。《易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種因果報應之吉凶禍
福,勸善懲惡,即是天地聖人之心。
然世人愚昧,往往利令智昏,常為五欲六塵蒙
蔽了心智,所以不時地起惑造業,心隨境轉,沈迷
在紙醉金迷、酒色財氣之中,不停著追逐名利,更
身繫於是非人我之中糾纏不清、取捨不止,因此煩
惱叢生,憂苦不絕。又常常心行惡事,還自以為是
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吾人這一念心與天地鬼
神,及諸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吾人的舉心動
念,他們都一一照見,無所不知,所謂:「人間私
語,天聞如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豈能逃過
他們的法眼。
因果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自己今生的遭遇、命
運,或者習氣、毛病,就是自己因果的寫照,種什
麽因,就得什麽果。明白了因果,就要懂得與人為
善,多結善緣,千萬不可錯用心思,非因計因,與
眾生結惡緣、煩惱緣,以致失卻了資糧而不自知。
如此一來,非但世間法不能順遂,反而成為障道的因緣,更阻礙了菩提道業的成就。
佛法講緣,而緣有四種:「親因緣、所緣緣、
無間緣,與增上緣」。這四種緣皆離不開「心識」
與「法塵」的互動;換句話說,用什麽心念面對外
面的境緣,就會召感什麽樣的境界。也就是說,當
五根對外塵的境界時,有了意識的分別,即法塵,
就有了外在境界的差別相。所謂「萬法唯心」,
「一念具足十法界」。外面境界,無論是善、是
惡,都是這一念心的作用。若以清淨心來面對每一
個境緣,則諸緣即沒有分別。祖師說:「境緣無好
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念從何起,妄念
若不起,真心任遍知」。由是可知,境緣的美醜、
好壞,完全決定在自己的這一念心如何去想而已。
若一念善,懂得轉念,則壞事、惱事,也成了好
事、樂事;若不懂得轉念,心量狹隘,則明明是善
事、美事,由於自己的心念不正而變成了惡事、醜
事。所以佛法說:「境由心生,心因境有,心境不
二,惟是一心而已」。
學佛就在明理見性,希望能幫助我們破迷開
悟,以解除人生的煩惱,遠離痛苦的藩籬,達到一
種自我的解脫,因而能清涼無惱地生活。若欲達此
目的,就要保持自己的心清淨無染;心清淨無染
了,才能心開意解,那麽當觸目遇境時,才不會隨
境遷流,念念相續。這時,就能觸目見真,隨緣看
破、放下,不起煩惱,因而業種就能即起即了。若
能懂得「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就是與眾生
結法緣。
經云:「未成佛前,先結人緣」。菩薩修六度
波羅蜜,廣結善緣即是利人利己的事業,就是與眾
生結善緣。如果菩薩不與眾生結善緣,即便講經說
法,說得再好,能夠地湧金泉,雨墜天花,依然還
是法席冷清,沒有人來聽。因為眾生心多倨傲,法
緣難結、法水難入。想要度眾生就必須與他們先結
善緣,讓眾生生歡喜心,打破人我之間的障礙,消
弭彼此之間的隔閡,如此才容易讓他們接納,進而
認同我們度生的心願,成為我們度眾的助力,這就是廣結善緣讓世界無限延伸的道理。
菩薩修六度波羅蜜,以達利人利己的事業,就
是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作為
善巧方便、權宜的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和眾生結善
緣,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破除疑慮,作為度生的資
糧。
結緣度眾要有大悲心,因為一切善法皆從大悲
心體中流出。所謂:「菩提為因,大悲為體,方便
為究竟」。從大悲心中所發出來的願力,才具足無
量的功德。如果發心不真,多所揀擇,表示心量
不大;若心量不寬,則難成其大,修的也僅僅是人
天有漏的福報而已。須知,菩薩度眾生是「無緣大
慈,同體大悲」,不分彼此,沒有界限,心量廣
大,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是自己救度
的對象,無不感應,所以才能成就無上的菩提。
心念通法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一切法唯心想生,無非是「心現識變」的。若能將
此心來修緣,於起心動念時,心存善念,以此一善念來迴向法界,成就眾生,則心量廣大,無私無
我,即能破除「人、法」兩執。能使心清淨而無罣
礙,就能開啟心中的智光,慧光一生就能照破無明
幽暗的心念;換句話說,煩惱的惡法就逐漸消弭於
無形,所相應的都是善法。到那時,隨拈一法,舉
手投足,塵起塵落,無一法不是佛法,皆是度生的
方便法,也可說是菩薩度生廣結善緣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