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心安就能平安?佛法講的是「心地」法
門,說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經云:「萬法
唯心」。所謂:「境因心而生,心因境而有」,彼
此相互影響,互為「因緣」;換句話說,境界能夠
影響心,心也能改變境界。所以說,「心境不二,
唯是一心」。若能充分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理解
「心安」則萬事順利,一切平安。
回想近一世紀以來,由於工商業的發達,物質
文明的日益進步,以致社會富裕,人民日常生活的
品質也相對地提升,較之於過去幾十年前的生活方
式與形態上來說,有長足的進步與巨幅的變革。過
去在農業社會中,必須燒著煤炭,生著柴火來煮飯
燒菜,而且每個家庭裡都沒有抽水馬桶,每天只要
到了大小便時,尤其是在半夜要上廁所,可以說就
是夢魘的開始。還有,洗澡要燒開水,喝水也要燒
開水;天氣很熱,家裡卻沒有電冰箱、冷氣。當時哪一個家庭若有一臺收音機或電唱機什麼的,就覺
得是很稀奇、了不起的事。回想起來,這種日子,
也不知道是怎麼渡過來的,覺得真的不可思議。
雖然生活是那麼的樸實、平淡,更談不上什麼
便捷,但還是過得很愉快。不像現代的人,生活很
豐裕,可說是多采多姿,應有盡有,但似乎卻不如
想像地那麼幸福、快樂。過去,只有在逢年過節的
時候才吃魚吃肉,或者是朋友來家裡做客時,媽媽
才會去市場買支雞、買條魚回來加菜,這時才有機
會打打牙祭。所以,小孩們都很期盼有朋友來訪,
否則平時的飯桌上只有幾碟家常小菜,難得看到有
雞鴨魚肉上桌。
若談到添置衣服,那也是一種奢侈的事,往往
到了過年時才能穿新衣、著新鞋。年過了以後,新
衣服就要脫下來收藏好,等到來年或有重要的節
慶、喜事時才穿。當時家中若有一臺黑白的電視
機,那個人家簡直風靡一時,頓然成了附近左鄰右
舍的電影院。到了晚上吃過晚飯之後,隔壁鄰居,還有街坊的大人、小孩都擁過來湊熱鬧。小孩拿著
小板凳就在電視機前排排坐,而大人則坐在後面一
邊看節目,一邊聊天,還嗑著瓜子或嚼著花生米,
直到晚上的電視節目全部播送完畢兼唱完國歌為
止,這時大家才依依不捨地散去,還不忘相約明晚
再見。
如果哪個家裡還裝了電話,那可是特級的享
受,代表那個家庭很有辦法或很有權勢,要不然就
是很有錢。可是,反觀現在的社會,非但人人家裡
都有電話,而且還不止只有一線,有的家庭多到有
好幾線電話同時使用。不僅如此,幾乎人人手中都
有手機,無論大人小孩都有。小學一、二年級生就
帶手機,就連八十幾歲的老人也有手機。所以手機
成了一種時尚,非常普遍,在許多地方都是人手一
機,可說是全民運動。電腦、彩電,根本就算不了
什麼,每個家庭都有好幾臺。而且節目頻道多達
一百多個,並且是二十四小時不停地播放服務。所
以現代人在物質上生活的享受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相提並論。
心靈的充實比物質的擁有更可貴
雖然,物質生活是向上提升了,有長足的進
步,可說是由貧而富,從無到有,一應具足;但相
對地,在精神層次方面卻仍然很貧瘠,生活反而不
如過去那麼快樂。許多人有很多的苦悶、煩惱;人
際之間的關係也不像過去那麼和諧、密切。過去的
人,生活條件差,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卻很頻繁。
彼此見面都非常親切,相互關懷、問好或打招呼,
甚至還能守望相助,就像一家人一樣。但是,反觀
現代的人,曾幾何時人際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冷
漠、疏離、互不關切。就算住在同一棟大樓公寓中
的人也不打招呼。甚至連對面的鄰居或樓上樓下的
住戶,在樓梯口見了面,也只是偶而點點頭支應一
下而已,有時連對方姓什麼都還沒弄清楚,而且也
沒興趣知道,更何況是相互關懷!所以,大夥在同
一棟大樓裡住了許多年仍然很陌生,有的甚至連老
死都不曾往來過。這就是物質工商文明發展的結果為這個社會所帶來的負面作用。
現在的人,一心一意只是汲汲營營於金錢與權
力上的追求。人人都想求取成功,而且最好是財色
俱全、名利雙收,故全副的精力都在酒色財氣上用
心,很少會重視人格的發展。而人們卻忽略了自己
所醉心追求的金錢與權勢的成功,那根本就是虛無
縹緲的;唯有健全的人格才是真實永恆的。因為人
格正常的成長才是真正的資產,對社會、人群來說
才能產生正面的影響,有助於善良風氣的提升。再
說,如果有了健全的人格,那麼對於人生的起落、
得失就不會看得太重。
一個心胸開闊、豁達開朗的人,當逢緣遇境時
才能怡然自得,泰然自若。對於生活中所面臨的利
弊、榮辱,或者是毀譽、成敗,就不會覺得那是兩
種絕然不同的對立面而將它們看得很嚴重,以致讓
自己的生活面相過於緊繃而缺乏輕鬆的一面與幽默
感,導致與人相處時的氣氛凝重,不能自在。一個
人若情緒緊張,與人在互動上則隨時都可能發生一些狀況,難免和人產生矛盾、對立與衝突。這種情
形就好像上緊的琴弦一樣隨時都會斷絃。如果一個
人在情緒上管理不好,就會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
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所以說,情緒管理不良是造
成社會治亂不安最重要的因素。故而心靈上的充實
遠比物質的擁有要來得可貴。
珍惜苦樂的人生,心轉過來,運就會轉過來
人的生命就是一種福報。能有健康的身體才有
美麗的人生。許多人,年輕的時候拼命地賺錢,錢
好像是賺到了卻不幸失去了健康。當真正失去健康
的時候才明白健康比金錢重要,即便有錢也買不回
健康,可是往往為時已晚,後悔莫及了。中國人講
「五福」:富貴、長壽、安康、好德、善終。人人
都知道求富貴。但富貴還得有命去享才行。有了命
若不健康還是枉然,只能更加突顯遺憾而已。所以
安康才是最重要、最可貴的事。能平安、健康才能
擁有真正的幸福。
上了年紀的人知道安康的重要與可貴,所以在見面時,不再說「升官發財」,而改說「健康平
安」。俗話說:「平安就是福」。尤其在春節祝賀
時,多會說:「闔家平安」。須知,人生的可貴就
是因為有「苦」有「樂」,有「福」也有「禍」。
唯有在兩者強烈的對比下,才知道要離苦得樂、求
福避禍,因此才能引發我們起警惕心,知道要布施
持戒、修善斷惡。因為苦樂、福禍,非命中註定的
事,也不是老天爺的安排,而是自性「業力」所感
得的果報,誠如佛法所講的「因果律」:「種善
因,得善報;造惡因,受惡報」。這種「自作自
受」因果報應的現象是天理昭彰,絲毫不爽,也是
最公平、最公義不過的事。
了解佛法的人,就能明白「苦樂」、「福禍」
其實不是外在環境所造成的順逆差別現相,而是自
我內心的善惡所產生不同的反射而已。若一念覺
悟,則苦就是樂,禍就是福。因為苦樂、福禍就在
自己這一念心性的覺悟與否而論。覺悟的人,知道
「樂」是「苦」因。當樂事來臨時,若不懂得節制而放逸縱情,甚至得意忘形,就會樂極生悲;或者
享福的人,福報享多了,則好逸惡勞,吃不了苦,
一旦環境劇變,急轉直下,不能適應,為了維持享
樂的生活,以致作奸犯科,觸犯法律,故而禍事臨
頭。所謂:「享福了福」,福享完了,苦報就來
了。老子也說:「禍兮,福之所倚」。我們學佛之
後,要做一個明白的人,不要在生命結束的時候,
還不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那才真正的冤枉!
我們要體驗佛經所說的「少欲知足」與「知足
常樂」的道理。不知足就不會快樂,相對地就會產
生憂愁、煩惱與害怕。知足不是甚麼都不要。如果
甚麼都不要了,別人會以為是頭腦出了問題。所以
該要的還是要,但不能「貪」,尤其是貪得無厭,
而且還要透過正常的方法取得。儒家講:「不予
取」,不取不義之財,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
道」。能夠把心轉過來,則萬事亨通,凡事就不會
鑽牛角尖而橫生枝節了。那麼整個人生觀也就改變
過來了,由原本的悲觀消極而轉變成樂觀進取。於是,人生就不會像過去那樣陰暗晦澀,而是充滿了
希望與光明。
活在希望之中;只要奉獻,心安就平安
能在生活中處事「小心」是必要的,但是「擔
心」就不必要了。我們想想:在人生漫長的旅途
中,難免會有一些挫折、困難與橫逆,不可能一帆
風順,所以肯定會有許多的失敗。當逆境現前時,
不要氣餒,更不要自暴自棄,而且要有越挫越勇的
精神不斷地檢討改進;能以「失敗為成功之母」來
策勵自己,多多地反省、鞭策自己,並積極地充實
自己的知識及人格。所謂「危機即是轉機」。
我們要勇於面對現實,不要做個逃避現實的鴕
鳥。因為逃避或者卸責是懦夫的表現,更是違背因
果。讓我們的生活沈郁在希望之中,而不是在慾望
之中。因為慾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
多欲會使人生變得貪婪、不知足,反而更加煩惱。
因為擁有的愈多,相對於害怕失去的、所罣礙的也
愈多。所以為此常在痛苦之中。
我們要了解,人活著不光是為了個人能夠活得
自在快樂,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活得自在幸福,所
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若只有一個人過得衣
食飽暖,而周遭的人卻飢腸轆轆過著飢寒交迫的生
活,俗話說:「一家保暖,千家怨」,所謂「飢寒
起盜心」。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如何能夠心安,過
得快樂?所以,唯有大眾快樂,個人才有快樂的條
件。經云:「眾生歡喜,諸佛歡喜」。佛菩薩深明
這個道理,所以勸人發菩提心,要幫助大眾皆能破
迷開悟,離苦得樂,同證菩提,共享涅槃的法樂。
人想要活在快樂之中,就要發「願」;有了「願
力」,生命就有了方向與目標。有了方向與目標,
才能朝這個方向邁進。如此,才能活在希望當中常
感幸福快樂。
眼前所面臨的金融風暴,氣勢洶洶如排山倒海
般地捲席而來。在這個佈滿危機的非常時刻裡,全
球經濟似乎已經邁入嚴重蕭條的衰退期,市場萎
縮,產品滯銷,企業虧本、倒閉時有所聞,所以大量裁員,以致造成社會人心的浮動與不安。人人恐
懼失業,為了明天還付不付得出貸款而憂心忡忡?
這種憂愁、焦慮與無助的氣氛瀰漫了整個社會,所
以人心惶惶。尤其是上班族的男男女女,更是忐忑
不安,可說是人人自危,憂慮失業,不知道何時會
成為公司下一個拿來開刀的祭品。所以心中沒主,
故而憂鬱、苦悶、惶恐,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的
前途黯淡,沒有希望,壓力很重。這種情緒上的緊
繃迫使自己透不過氣來。
然而,有沒有希望,或者前途黯不黯淡,不要
問人,只需問自己。如果,我們把希望前途寄託於
人,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我
們不禁要問:希望從那裡來?希望不是人家給我們
的,希望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是自己給自己的!
換句話說,對自己有信心,就能產生希望,則身邊
的人也能感受到希望火把的溫暖。
所謂有信心,就是在心裡上要有充分的準備,
也就是平時要能努力工作,熱愛自己的工作環境,善盡自己的本分,多充實自己本業的知識,對自己
的工作要嫻熟,隨時能夠接受各種工作的挑戰。如
此就不會有危機感。對自己要有信心、要努力,在
努力中抱持希望,自然就有未來。只要懂得奉獻,
多關懷他人,能夠自求心安就肯定會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