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說:「炎炎火宅中,一片清涼地」。
清涼地就蘊藏在火宅之中,亦如「火中生蓮」;
「火宅」指的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百醜千拙的心
火。這一念心,千迴百轉,起伏不停,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隨境遷流,流轉不息,想的盡是人我是
非、名聞利養、聲色貨利的事:什麼你錯、我對,
或者他好、我壞,竟日為了這些雞毛蒜皮,微不足
道的小事,斤斤計較,迭迭不休,故而煩惱熾盛。
每當隨緣遇事時,總是檢討別人的多,而反省自己
的少。雖然受持了三歸五戒,或出家具足戒,成了
佛門弟子,心中自有一把戒尺,可惜的是,這把戒
尺,只曉得拿來戒人,而不知道用來戒自己。這就
是所謂的:「寬以待已,嚴以律人」。
一個人,眼所見,耳所聞,口所說,意所想
的,如果都是一些人我是非、自私自利的事,或總
離不開世間名利權情的糾葛,顛顛倒倒的,則心中必定煩惱不堪。這一念心,若不能心懷感恩,而能
善解、包容、知足,則遇境觸目必然處處掣肘,不
能左右逢源;換句話說,心中的菱角愈多、愈尖,
則所碰觸的挫折與痛楚也就愈多、愈刻骨銘心。殊
不知,煩惱是自找的,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
自擾之」。
須知,這些生活中的境緣,無論順逆、善惡,
皆是自心所感召來的。誠如《達摩二入四行觀》所
說的:「一切苦受,乃往昔無數劫中,因一念迷失
了本性,故而棄本從末,隨業流轉,造作諸業,多
起冤憎,違害無限,所種下的因。今雖無特別的過
錯,然而過去的宿殃,惡業果熟,遇緣而起現行,
所以才遭此報。而這種三世因果的報應,非天非
人,所能明白」。
坦白地說,這種累世以來所種的恩恩怨怨,這
本糊塗帳,早已算不清楚誰欠誰多一點。就如同夫
妻之間吵架一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根本說不清楚,到底誰對?誰錯?只有在業緣現前的時候,欣然面對,甘心受,情願還,才能盡早了
卻生生世世無始以來相互的糾纏,不要讓這種愛惡
情仇的糾葛再繼續牽扯不清。否則如此惡性地循環
下去,將永無止期。
世出世間的事不外乎「因果」,皆是「因果報
應」的現象。唯有真正了達「因緣果報」的真諦,
才能面對眼前順逆、善惡的境緣而無動於衷,一切
隨緣。只要堅定「正念」,認得自己的本心,識得
萬法的虛妄,才能作得了自己心中的主人。無論妄
心如何地生滅,任由他去,不要加以理會,則真心
自然現前;真心現前,即能無憂無惱。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忍」字。所謂「一切
法無我,得成於忍」。如果能忍受外在境緣的順
逆、善惡所帶來的煩惱,使這一念心能如如不動,
安住在「正定」之中,就有無量恆沙的功德。就如
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道時,曾為忍辱仙人。因
為能忍,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最後,端坐菩提
樹下,也因為忍心不動而降伏了魔軍,圓成無上正等正覺。
「忍辱多力」,仁人君子心中自有一處安樂之
地;而這一處安樂之地是風吹不入,雨打不溼,所
謂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八風」境
界所不能侵,亦不能染的地方。人生道路上,能忍
則安。若因一時的意氣用事,遇事而不能忍,小則
壞事,大則傷身害命。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
謀」,又說:「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忍一口氣,
則保百年身」。可見得,忍辱的功夫是多麼的重
要。修道人若不能忍,瞋心一起,則火燒功德林。
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我們遇事觸境,無論善惡、順違,都要保持這
一念心不動,了了常知,則心中就有無量的光明、
智慧、定力,與神通。佛法所說的「忍辱」,是最
真實的智慧。世人不了解這種道理,有了委屈,受
了屈辱,尤其被人冤枉、陷害時,心中更是忿忿不
平,到處找人評理,訴說自己的委屈,或急於為
自己辯解、喊冤;這不是佛法,也不是修行。古德說:「佛法本無諍,諍者失道意」。修學佛道,
修的是這一念心清淨,心中無念、無相、無住,這
一念心清淨即「如如佛」。若心中還有是非人我、
忿忿不平,或愛惡情仇的念頭存在,即與「道」悖
離,而相行漸遠了。
忍人所不能忍,才是佛法,即使受人冤枉、誣
陷,也不抱怨,要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忍心。因為
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時候;一旦水落石
出,真相昭然,那種豁達的心量更能獲得大眾的尊
重,這就是一種功德。忍,不僅是在逆境中要忍,
順境更要能忍。一般來說,在逆境中修忍辱比起在
順境中的境界要來得容易些。因為逆境時,在身心
上都受到煎熬,困苦不堪,唯有動心忍性,咬緊牙
關撐過去,才能增加自己對環境的抗壓性,與增強
自己「處變不驚」的能力。
相對地,在順境中要「忍心不動」,就不容易
了。例如,人在富貴的時候,很難不意氣風發、頤
指氣使,一付趾高氣昂的樣子。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卻硬要壓住心中的慾望,隱忍不發,或者美
色當前,要求自己有坐懷不亂,不動於心的功夫,
這些很不容易做到。所以佛經上說:「忍色、忍欲
難」。然而,若能一念返照,忍得下來,心就能得
到清涼、解脫。須知,忍耐並不是一種懦弱,反到
是強者的行為;沈默無辯也不是麻木不仁,有時反
而是對世事的一種練達與洞明。俗話說:「學到深
處意氣平」。佛門也說:「是非不辯是解脫」。佛
在《遺教經》中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
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唐朝有位宰相名婁師德,學問淵博,品德高
尚。他的弟弟也頗具才華,後來被外放派任州牧。
上任前,向兄長辭行。婁師德告誡說:「我在朝中
為官,雖然位極人臣,當了宰相,但遭許多人的
嫉妒、毀謗。你現在被派任州牧,一定有人在背
後毀謗,或嫉妒你,說你的閒話,說你的派任是
因為靠裙帶關係,因而想以惡言,或惡人加害於
你。那時,你該怎麼辦」?弟弟回答道:「請您放心,我會謹守一個『忍』字,相信必能保全自己的
性命」。婁師德又問:「如果有人當面毀謗你、罵
你,你如何反應」?弟弟說:「我不理他,一笑置
之」。婁師德說:「假使你這一笑,人家更氣,馬
上朝你臉上吐口水,你怎麼辦」?弟弟說:「我不
會跟他計較,把口水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聽了之
後,很擔心地說:「我最不放心的,就怕你會這麼
做」。弟弟不明白地問:「我只是擦去口水,又沒
有與他計較,您有什麼好不放心的呢」?婁師德解
釋道:「人家已經氣到了極點,才吐你口水,你雖
然沒有跟對方計較,但一付很不宵理會的樣子將口
水抹掉,對方豈不是更氣。所以,我才替你擔心。
在這種情形之下,平息對方最好的放法,就是讓口
水在臉上自然乾了就好」。這就是「唾面自乾」的
成語來源。我們試想:修世間法,尚且要有這種忍
辱的功夫,更遑論是修出世間能了生死、斷煩惱
的無上大法,那是否更需要有絕對堅忍的功夫才
行!?
佛法沒有別的,講的就是一個「忍」字。菩薩
六度波羅蜜以「忍辱」為前方便;有了忍辱,才談
得上「精進」;有了精進,才有「禪定」與「般
若」。不僅成就佛道,離不開忍,度眾生也要能
忍,因為眾生,冥頑不靈,剛強難化,要有絕對的
耐心才行。能忍,則不僅能成就世間的家業、事
業,也能夠成就出世間的道業,最後圓滿無上的菩
提果覺。
修行念佛,想要這一生就能得自在快樂,成就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還是要能夠「忍」。念
佛人必須視世間的榮華為芻狗,名利如糞土,了知
眼前所有的一切無非只是過眼雲煙、陽燄空花而
已。人生在世,既然如電光石火,轉眼即逝,世間
繁華,不過片刻,為何不趁此未老、未病之際,撥
棄世事,放下萬緣,專心操辦自己的生死大事。
能得一日光景,則念一日佛名,能得一時功
夫,則修一時淨業,要為自己往生的大事預辦盤
纏。平日念佛功純,方能消除業障,臨終始得正念,感佛來迎,西歸蓮界。然而,這些都得要靠
「忍辱」的功夫才能一舉成辦。古德常說:「此身
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故念佛學人,應
當把握稀有的因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方能上
不負佛恩,下不負己靈。此生若不能精進辦道,一
旦大限到來,眾苦逼迫,正念一失,則隨業流轉,
萬劫不復。經云:「三途一報百千劫,旦復人身了
無期」。吾等念佛學人,如何能不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