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業由心生,境由心轉
著作者:趙宇威
2/2011
 

佛法一大藏教,所闡述的理論歸納起來不外乎「緣生」論與「因果」律。這説明了宇宙森羅萬象的起源無非「因緣」生法,也就是說,一切相的源起必須所有條件具足了才會生起種種的現象;換句話說,宇宙現象界種種情形的發生,非自然而成、非依他而生、亦非自他共生,也不是沒有因緣而產生的。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説:「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正因為一切法的生起皆是因緣和合而有,然緣生無性,無常變化,所以是幻有,而非真實之相,故說是「無生」。

外面的境界相和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是息息相關,互為彼此,不可或缺的。經云:「心因境而有,境因心而生,心境不二,唯是一心」。我們的這念心往往受到外塵境緣的牽動,因而心隨境轉,聞風起舞,搖擺不定,作不得主;然而外塵的境緣同時也受到心的影響而改變。例如,當心情好的時候,縱然只有清粥小菜,亦津津有味、覺得清涼爽口;可是,心情不好的時候,雖然美食當前或食前方丈,也是索然無味、食不下嚥。可見得,「心」與「境」相互影響,彼此相因而生,互為表裏,是「一」不是「二」,乃一體兩個不同的面相。

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想轉境,或者想要消除業障,就不能用逃避的方法。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物質昌明的E世代裏,人類為了貪圖物質的自我享受,恣意地掠奪大地的資源,不惜後果地大肆破壞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就連原始雨林一片森林處女之地也被濫墾濫伐破壞的面目全非,使得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慘遭滅種的命運,而頻臨滅種的更是不計其數,以致造成了整個地球生態的失衡。

再加上,毫無節制的大量排放廢氣物,嚴重地污染空氣、水源;同時為了個人的食衣之慾,無限量的捕殺生物、殘害生靈。這些等等,致使地球的生態與氣候環境產生急劇的變化,故而造成許多重大的災害。例如,溫室效應、聖嬰或反聖嬰的現象,以及颶風、海嘯、地震、土石流等種種的災難頻頻地發生,而且一次比一次的嚴重。這種天災人禍,對人類而言,可説是史無前例的浩劫。

於是,有些預言家、宗教家、或者一些江湖術士,高談闊論,言之鑿鑿的預言世界末日什麼時候到來?應該如何地避免這些災難的發生等等,種種的言説不脛而走,再配合一些媒體的宣傳,有關世界末日的傳聞就在坊間不斷地盛傳。許多人見了面,茶餘飯後所談的就是世界末日什麼時候來臨?真的會來嗎?彼此見面,口語相傳,搞得是人心惶惶、心神不寧。更有的人,驚惶失措,到處打聽一旦世界末日到了,應該到什麼地方去避難。這種現象真的是荒誕不稽,令人可笑!

如果,我們不明白,一切法唯心想生,離開了這一念心,實在無有一法可得,誠如《華嚴經》所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若以為心外有法,而拚命地向外馳求,那就是入海算沙、緣木求魚,一無是處!

有些人認為現有的環境不好,想要離開,另覓他處安身、發展。假使這念心不安的話、業障沒有消除,走到哪裏都有障礙。如果業障消除了,這念心得到安逸,福德就現前了,則走到哪裏都是淨土。

我們想想:無論走到哪裏,是否都有老病死的苦惱;請問哪裏沒有天災地變、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或殺盜淫等災害。所以,這個世界種種的境界相,都隨著自心現出來的。想得解脫,不是要離開這個身體,而是要解脫自己的煩惱。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把身體燒掉了,業障還在,還是不能解脫,而且還是罪上加罪。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時候,目連尊者以神通之力,將五百童男、童女置於缽中,托到天上,力圖想要挽救釋迦族人免於滅種之禍。等到琉璃王撤兵之後,這五百童男童女,統統化成了血水。這就是釋迦族的業力,不可改變。歷史上還記載,闖王張獻忠起兵造反,帶兵到了四川。附近的百姓聽到流寇闖王來了,嚇得紛紛逃竄。有一個人不知逃到哪裏,認為山上最安全,於是就逃上了山。上山之後,看到了一棵枯的梧桐樹,就鑽了進去,認為躲進了空的梧桐樹裏,沒有人看得到,那是最安全不過了。沒想到,張獻忠的部隊為了抄近路,決定翻山越嶺。行軍走得實在是精疲力盡了,就在半山中休息。這時有個大力士,利用休息的時間磨刀,並找了一顆枯竭的梧桐樹試刀;這一刀砍下去,就掉出來一個人頭。這就是在劫難逃。如果,業障不能消除,這念心不安的話,到哪裏都不安,到哪裏都有劫難。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然而,成功的關鍵,往往取決於面對逆境時所採取的人生觀。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說:「困於心、橫於慮,而後作」。這些再再説明了危機就是轉機,逆境就是激勵我們向上發展、化除阻力而為動力的增上緣。當我們遇境逢緣,踫到障礙時,若以正面客觀的態度去面對,相較於消極、逃避、退縮,或者是怨天尤人的態度,更容易獲得成功。

《達摩二入四行觀》云:「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換句話說,今生所遭受的種種障礙,都來自於過去生中所造的種種惡因及不善業,所謂:「惑業苦三」,循回不息。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為追求快樂即是逃避痛苦唯一的解決辦法,因而陷入了無法解脫的泥淖當中不能自拔。其實快樂與痛苦就在自己一念心性之中;一念覺悟了,逆境就成了順境。例如,看到惡人惡事,即能懂得以此作為自己的殷鋻,告誡自己不能重蹈他人的覆轍;看到好人好事,則要求自己起而效法,見賢思齊。所以,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每天生活在快樂幸福當中。

如果,一念迷失了本性,則順境也視為逆境,覺得一切人事物都不如自己的意,明明是好事,也看成壞事,常常把別人一句恭維讚嘆的話當成了諷刺或者是負面挖苦的話。像這樣喜歡鑽牛角尖,一切以負面思維的人,活得就很辛苦,很不快樂。故四祖道信禪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修行的目的,即在保持當下這一念心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而且要知而不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不是要我們逃境安心,摒事執理。想要脫離苦果,就要從當下這念心來轉,這念心清涼了,就能自在無礙,則眼前就是淨土。如果,這念心不清淨,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穢土,到處都是障礙。

有僧請益於洞山禪師:「寒暑到來的時候,如何才能躲避」?禪師回答說:「何不找個無寒無暑的地方」?又問:「什麼才是無寒無暑的地方」?洞山祖師說:「寒來寒殺,暑來暑殺」。僧人不解,反駁洞山:「您不是說到一個無寒無暑的地方嗎,為什麼又要寒殺熱殺」?洞山禪師進一步地解釋:「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自己,熱惱時,則用熱惱來磨練自己,直到寒暑不侵為止」。所以,修行無不是經過一番的磨練與掙扎才能嶄露頭角、出人頭地。因為天下沒有白喫的午餐。

所以,無論是修行,或者是做人處事,都要面對現實、面對問題、面對因果,對每一件事都要認真負責,培養自己的智慧,涵養慈悲的心量。凡事必須堅定正念,隨順覺性,即說即了,即做即了。所謂佛法不離世間覺,世間法做好了,就是福報,功德自然就蘊育其中。若還能不執著福報、不執著功德想,就入了「中道實相」觀。

明白了這個道理,時時刻刻能將心安住在正念、正定當中,保持覺性不變,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則當下就是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經云:「一念迴光,即同如來」。能夠迴光返照,心開意解了,則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成了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