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一句話:「修福不修慧,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這句話明顯地開示我們修行必須「福慧」雙修,不能有所偏執。羅漢修慧而不修福,雖然了脫了生死的煩惱,但只知自度而不能發心度人,所以縱然得證聖果,卻託缽無門;反觀大象,雖然是一個畜生身,那是過去生中只知修福而不知修慧所致,由於修善布施的因緣,雖身為畜生,得以成為國王的坐騎,福報很大,身上掛滿了瓔珞珍寶。兩者修因不同,得果也大相逕庭。
佛是兩足尊,福慧雙足;換言之,修行佛道必須福慧圓滿才能成就如來果地的功德。修行人必須要有福報才行,如果沒有福報,則菩提道上必定困難重重,障礙不斷。莫說是修行大乘了義的菩薩道,即便想要受持「三皈五戒」最基礎的佛法,也有障礙。
有一些人知道佛法很好,非但勸人斷惡修善,還能教人破迷開悟,了脫生死的煩惱,得自在解脫,所以也想入佛門一窺究竟。想歸想,但因緣總是不具足,常常失之交臂,錯失機緣;不是太忙、太累,時間安排不上,就是心裏還沒有準備好。好不容易心裏準備好了,一切事情也都安排妥當,下定了決心騰出一點時間要去寺院道場聆聽法語,並受持三皈,偏偏臨時又突然發生了狀況,不克成行。
為什麼類似這種的事情經常發生?那都是受到魔障的干擾所致。俗話説:「好事多磨」。可見得,做任何好事都要有福報才行,否則經常會遭遇到一些莫名的障礙與挫折。相反地,有福報的人,做一切事都能一帆風順。
佛法常講「福慧莊嚴」。須知,福報是來自善法的薰習。福,是果;而成就福德的「因」,是修善斷惡。修行人更要懂得積善修福,否則道業難成。
佛陀時代有一個比丘,看到大家在打坐,而且一坐就能入定,很是羡慕。所以自己也想修習禪定,但卻沒有辦法修定。因為只要一上座就開始昏沉,或打妄想。於是,想先誦誦經,安定一下自己的心念。然而,這一念心仍然不定,還是妄念紛飛。所以誦經也誦不下去,因而感到非常的沮喪與煩惱。這時,佛陀問他:「你為什麼這麼煩惱呢」?比丘回答說:「我想修定,卻沒辦法,連誦經也不得安定」。佛陀很仁慈地說:「你之所以不能習定、誦經,那是因為你沒有福德因緣;你放下誦經,也不要打坐。現在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趕快地修福」。
修行是多方面的,必須「理事」雙運才行。先從「理」上去解,再由「事」中去做,以俾消弭自己宿世的習氣與毛病;我們要從事中學習,再由學習當中去悟。如此,才能達到理事圓融、福慧雙修的目的。須知,福報是由修善中得到的;能為大衆服務,就是修福。經文說:恭敬供養一切衆生,能讓衆生生歡喜心,就是恭敬供養諸佛如來,讓諸佛生歡喜心。因為沒有衆生,就無以成就菩提覺道。所以,衆生是成就諸佛如來的因。是故,菩提屬於衆生。我們必須要報衆生恩;報衆生恩,就要懂得為大衆服務,積極地做一些有利於社會大衆的事。
從事相上來說,所謂「服務大衆」,其範圍相當廣泛,舉凡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一切作息動用當中,能利益他人的事情都要熱心地去做。例如,小至從地上撿一張紙屑、一個果皮,或能濟貧扶困,照顧弱勢,大者能興學辦校,教育英才等等。如果這一念心能念念為衆生而無一己之私慾,心量廣大,真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那麼所修的福德就無量無邊。我們藉由這種奉獻的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可以消弭內心的慳貪與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以修福增慧,達到利人利己,自他二利的目的。
古時叢林道場,百丈禪師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出家人在道場裏每日都要出坡作務,這即是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之一。來果禪師曾說:「行道有兩種:一、福,二、慧。知初出家,必住叢林,先修福本」。對修行人而言,如果不先培福,不但智慧難開,遇事障礙也多。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赴黃梅禮拜弘忍祖師時說:「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忍大師當下呵斥:「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糟廠去」!於是派他去舂米踏碓為大衆服務,一則為了磨磨他過於銳利的性子,一則是令他修福。
修行,其實就在對治我們宿世的習氣與煩惱。而產生煩惱的原因不外乎「我」執與「法」執。我們若能看破事實的真相而放下我執及自我的主觀意識,不被色身的疲憊所困,亦不為外塵的境緣和內心的苦惱所害,進而能夠藉事練心,就是在破除我執;若能進一步,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而不著一切相,就能破除法執。只要我們在行住坐臥當中,能隨時隨地的提起覺察、覺照,當妄想、分別來的時候,能心明如鏡,了了常知而不動於心,不加理會,就能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了!
大致來説,一般人只喜歡修善布施,幫助他人。若教他們念佛、誦經、禮拜或者參禪則不樂意接受。有人說,修善布施,只是修福而已,不是修慧。而成就大乘佛法必須福慧雙修,行菩薩道。否則就是「捨本逐末」與「道」就不能相應。
其實,修福即是修慧,關鍵在於懂不懂得修,應如何修才對?若能明白道理,則哪一法不是佛法?!禪宗祖師說,搬柴運水、擡頭舉步,信手拈來都是如來的妙意。《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就是說,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則所修的善就成了功德,而非福德。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便修的是菩薩道,還是不免著相修行,毫無功德可言。
會的人,隨拈一法,無不是佛法,隨時隨地都在行「菩薩道」,積功累德,建立無量恆沙的功德。例如,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做義工,或者幫助弱勢,照看老人等等,這就是「布施」;與人相處,能以慈悲待人,內心清淨,不說他人是非善惡,不求人過失,即是「持戒」;在任何順逆境緣當中,不憂不喜、不貪不捨,就是修「忍辱」;若遇到了困難或者是挫折,仍然發心不懈,不被惡緣所擊敗,就是「精進」;凡事皆能認真去做,專心一意,絕無二志,即是修「禪定」;知道萬法「緣起」,一切相皆是「緣生幻有」,沒有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不可強作分別、執著。若能了知「三輪體空」的道理,即做即了,心無罣礙,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說,會的人,揚眉瞬目、吃飯、睡覺都在修無量恆沙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修一切善,不著一切相,能夠攝用歸體,自淨其意,了解理事一如,無有「能所」之分。所以,能夠從事入理,返本還源,銷歸自性。
對一位行者而言,若懂得念念為衆生,「不忍衆生苦」,念念為佛法,「不忍聖教衰」,而能竭盡所能地奉獻自己成就他人;換句話說,就是以小愛來完成大愛,更無一己之私慾。若能以這念真誠的心去布施,就能長養福報,廣結衆緣。同時,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順逆的境緣,也可藉事練心,藉以消弭自己的習氣,增加處事的經驗與耐心。若能減少一分「我執」,就能多增加一分「智慧」;能多一分利人的心,就多增加一分福報。我們若有這種認知,能如是學,如是覺,於一切人事物中,不執著、不分別,能夠做到「言無言言,行無行行,修無修修」,即是福慧雙修;也就是報三寳的恩,報衆生的恩。
福報與智慧,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有了福報,則做任何事都能順遂;有了智慧,才能圓滿地處理一切的問題,並能解脫生死的煩惱與痛苦。福報是從修習善法與人廣結善緣中而來的。因此,想要福慧雙修,就必須親近三寳。從初發心開始,然後徹底地能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一切作息動用當中,則久久功成,自然就能福慧圓滿,成就菩提的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