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在剎那生滅,無常變化。例如,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念頭則有生、住、異、滅等等,四相遷流不息。根據醫學的報導,人體的細胞,每七年之中,就會全部新陳代謝一次。而且每活一天,生命就減少一天,多過一小時,壽命就減少一小時。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分鐘、每一小時,生命都不停地在遞減;換句話說,生命、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無常」變化之中。
了解之後,就知道我們的身體始終都在衰壞、變化當中,時時處在不安的境界之上,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可惜,衆生愚昧無知,顛倒用事,不斷地在無常的生滅中執著、不時地裝扮自己,做自我的安慰與陶醉,結果衍生無盡的煩惱。
一般人不了解「無常」的道理,把「無常」當成了「常」,故而遇境生心,產生了情執、色愛,就好像作繭自縛一樣,使自己深陷其中無法得到解脫。不僅如此,由於貪、瞋、痴,故而造了惡業,有「業」即當受報,因而在三界六道之中受生死的苦惱,頭出頭沒,不能出離。
如何才能脫離苦惱,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呢?佛開示我們世人必須要悟到這念心本來清淨、空靈、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具足;悟了這念心清清淨淨、明明白白、了了常知,就與「菩提心」、「涅槃性」相應,也就是開悟見性,入了「中道實相」觀,見到菩提妙明真心與佛同一知見。
唯有當下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纔是自己真實的皈依處,其它都是生滅無常、虛妄不實的。所以,脫離生老病死,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依心起修、依性起修。若能安住實相、安住這念心於覺性不動,就能脫離無常,永超輪迴。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可見得,無常確實是一生之中難以迴避的訪客。當無常在不預期的情況之下來臨時,面對天災地變、疾病死亡時,我們往往只覺得痛苦和悲傷,鮮少有人可以敞開心胸,伸出雙手迎接這位不速之客。
其實,一件事情的功德天與黑暗天,往往決定在你我的一念之間;換句話說,無常可以是積極者眼中的機會,所謂:危機即是轉機。同樣地,它也可以是消極者心中的無奈。如果,我們能夠體驗無常的真實意涵,則痛苦與悲傷將被樂天知命與積極勇敢取而代之。
譬如,道宣律師在面對病苦時,更能勤奮用功,終於修成般舟三昧,以及成就日後南山律宗的功德。是故,世間的萬物若不是「無常」的話,就沒有日月的更疊、四季的變換以及物換星移等等的事情發生!如果沒有了無常,薄地凡夫又如何能超凡入聖?!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常反而是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由於無常,所有的一切才可能發生,生命才得以展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世界才會變得更多彩多姿。
如果,世人能夠洞悉無常的道理,那麼,在為人處世方面,一切動用之中,就得以生起智慧的觀照。當瞋心忿起時,才不會動輒粗言惡口的與人相向;此時此刻,應懂得返觀覺照,作自我的反省與檢討。若能體會萬事萬物的無常性,就不會浪費心力在無意義的人我是非之上作無謂的計較與爭執,反而更能珍惜每一個與他人相處的因緣。
由於了解無常,所以懂得把握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當下,因而在菩提道上精勤努力地承事供養衆生,以菩提法水來滋潤我們的這一念心,念念為衆生能離苦得樂,念念為佛法能久住世間而付出心力。
生命的輪迴,就像花一般地開謝,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輪轉不息。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體驗生滅的無常,才會了解生命的可貴;當我們洞察時空因緣的變化本不可恃時,才能為下一刻無常的到來做好準備。
所以,對於無常,我們必須以正面、積極、勇敢以及樂觀進取的態度去接受它。然後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作自我的主宰。如此,生命才能更加散發光明、充滿意義,進而才能充分地了解「諸行無常,性真常」的真實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