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一大藏教,八萬四千法門,傳到中國以後,因法門的不同,故有「禪、教、律、密、淨」的區別,各宗各派皆有其修學的方法,可說不一而足。佛講經説法都是觀機逗教,應機而說,屬於什麼樣根性的眾生,佛就為他們開示應機之法。
所說之法,若只契理而不契機,就如同對牛彈琴、鴨子聽雷一樣,不起作用;若只契機而不契理,猶如牧曲樵歌,只能聽聽作為消遣而已。所以佛講經説法,因材施教,順應衆生的根性,所謂「契理契機」,才能達到「四悉檀」化導衆生的目的。
淨宗修學,信願為主,以念佛為正行,求生西方為宗旨。然「信」最重要的是信佛所說的話,相信自己有佛性,一定能夠成佛;其次,要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那裏有一尊阿彌陀佛,彼佛發願接引十方的衆生都能往生淨土成就佛果。而成佛最簡易牢靠又方便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只要真心發願念佛求生極樂,定能蒙佛接引往生成佛。應知,佛無妄言。
然念佛人發願求生淨土,必須「欣、厭」具足。何謂欣厭具足?就是要有欣求極樂與厭離娑婆的決心。如此念佛往生才能成辦。否則這一念心,一邊想著往生極樂世界,一邊又捨不得此方所擁有的一切,例如家庭、親情、名利等等。這一念心舉棋不定,搖擺不止,表示信心不夠、決心不足;換句話說,對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仍然還有疑惑,不能生出真正的信心,只是姑且信之而已,並沒有真正的願行!
我們這念心一旦有了疑惑,起了動搖,那麼與彌陀的本願就不能相應;不相應,如何能蒙佛力的加持與庇佑?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若認真追究探討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信念不足,疑惑所致。故經典上說,「疑」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同時,疑也是菩薩成就道業的主要障礙。
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中說:念佛人想要往生,必須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若懷疑,則信念不一,必生夾雜。許多人都疑惑念佛真的能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嗎?天底下真的有這麼簡單便宜的事嗎?還是說應該多讀誦大乘,誦經、持咒,或者多禮拜、參禪、悟道才行!由於這一念心,信心不足,心識不定。於是,一會兒參禪、研教,一會兒又持戒、拜懺;心念若不能專一,一心數用,到頭來往往一事無成,非但耽誤了自己的時間、浪費了精力,更延誤了道業的精進。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命光」。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旦無常到來,則隨業往生於三途惡道中去輪迴受報了。古德說:「三途一報百千劫,旦復人身了無期」。一旦墮入了三途惡道之中,則百千劫的時間都很難再得一個人身。這將是多麼令人恐懼怖畏的事情!我們三寳弟子,有沒有這種認知,到底相不相信佛經祖語呢?
若真的相信,就會放下萬緣,好好地老實念佛,不再攀緣於塵世間五欲六塵的花花世界,對世間的名聞利養、聲色貨利的誘惑就能逐漸地看淡。世間的一些是非人我、名利權情的糾纏以及親情子媳之間的感情都能看似風清雲淡不再那麼的重要了,一切都能割捨得下,不會像過去那樣的執著不捨。因為我們相信佛語:世間的一切相都是「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眼前的境緣都是個人業力所感得的一種因果報應的現象。所以,無論好壞、美醜、善惡、順逆、窮通等等境界發生時,都要處之泰然、怡然自得,欣然地接受,能夠做到無怨、無求、無喜、無瞋。如此,才能隨緣消業;業消則福崇,福至則心靈。
須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感應」的法門。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能「感」的是我們的這一念心,所「應」的是外面的境界相。感應的情形就如同以磬扣鐘一樣,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不扣則不鳴。又好比我們對人微笑一下,這微笑是「感」,而他人還以一個笑容或點個頭,就是「應」。若衆生能夠一心專念,心無旁鶩,清淨念佛,即有所「感」,則佛菩薩就能映現在我們的心中,這是所「應」。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這就是何以念佛能夠見佛的道理。
念佛法門是「感應道交」的法門。念佛人,心一定要清淨,清淨心即是佛。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一念心清淨呢?其方法就是念佛。以佛念來取代一切的念頭。除了佛念之外,任何念頭都是妄念,妄念就是魔。我們常說,某某人著了魔,誰見著了魔?什麼纔是魔?其實,魔不是別的,而是我們自己的這一念心失去了「正念」,迷失了「本性」,所以念念都在分別、執著之中,故而做事迷惑顛倒,使我們身口意三業造作不淨的業,這稱之為「着魔」。
故知,魔不在他處,而是自己的心起了邪思邪念,不停地攀緣於外塵境緣的五欲六塵。對治妄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一念佛,魔就嚇跑了,因為佛與魔就在自己一念之間。這一念心想著佛,魔就走了;若這一念心起了妄想,則魔境就會現前,相對的佛就消失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想要斬妖除魔,就得好好地老實念佛。佛念熟了,念念能起觀照,這一念心清淨,有慈悲心、平等心,則當下即「如如佛」。所以說,「一念相應成正覺」。一念淨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那時,我們想要魔來,他也不敢來。心清淨無染,沒有了魔的干擾,則心中坦然,沒有罣礙。《心經》上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那麼,現生即能自在無礙,無憂無慮,當業報身盡,臨命終時,即能隨著正念,在佛力加持、佛光照住下往生極樂,一生補處,不退成佛。故淨土法門,是最殊勝了義、簡單容易且又穩當的法門。
古德說:「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淨土法門的殊勝功德,就是念佛即能往生,往生就能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一生補處。這種不可思議的妙用,除佛之外,無人能夠理解與説明,所以是難信。學佛多年的人,即便看遍了所有的經典,對念佛成佛的妙法還是無法置信,所以是「難信」之法。雖然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卻是「易行」之道。只一句佛號,放下萬緣,老實念去,即能成就,真的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故說:「淨土難信卻易行」。
「全由二力正助功」。念佛法門是「二力」門,也就是佛力加上自力的功夫。有了自力的功行,當煩惱、妄想起現行的時候,便能立即提起正念,用這一句佛號將煩惱伏住,讓這一念心不隨波逐流,能將心安住在佛念之上,不為外境所動。有此境界,才能受佛力加持。此時,念佛的心即能與佛心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而這種功夫的養成是靠平日的訓練,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並非一蹴可及、立竿即可見影的,而往生靠的就是這層功夫。當臨命終時,一氣將不來之時,還有功夫能提起正念,不至在眾苦交煎、業力牽引下之下往生三途惡道。臨終只要能提起正念,就能蒙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淨土,蓮花化生。
「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念佛法門之所以殊勝,因為「十念必生」。這是彌陀本願的加持。想要臨終十念,能夠提起正念,念佛時就必須一心專念,以懇切至誠的心來念佛。若一念真誠、心無二念,必能與佛感應道交入三昧的境界;縱然不能斷惑,也能伏住煩惱,住正定中,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的法門,其殊勝之處不同於其他的通途法門,必須歴劫修行,破惑證真,才能了脫生死;念佛法門無須斷惑證真,只要一心專念,信願具足,就能橫超三界、橫具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
一般通途法門的修行曠日費時,進進退退,無有終期,而念佛法門則絕待圓融、勝異超絕。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的指南,皆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實在不可思議。吾人有幸,能逢此殊勝圓頓的法門,就該好好把握此難得稀有的因緣,老實念佛,以免失之交臂,後悔莫及。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千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