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諸法空性,隨緣而作,成就法身
著作者:趙宇威
10/2013

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行者修習佛法,若能明白「心生萬法,萬法歸心」道理,才不致於沉空守寂,執理而廢事。若執理廢事的話,即違背了菩薩自行化他,自利利人,理事雙運的原則。誠如永嘉禪師所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如果能徹底了解「心即法界,法界即心」的道理,知道心才是萬法的本源,無一法不是從心想生;眼前的境界相,無非只是心的作用而已,心尚且是妄,還有什麼好分別、執著的!一切的煩惱都是無中生有,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一念淨心,能攝用歸體,消歸自性,即與自性相應,就能成就佛的法身。    

所謂「恰恰用心時」,是說一切法緣起。經云:「心生則種種法 生」。若能觀「根塵」緣起的現象,即能明了一切的境緣無非一念妄動所生。而外塵境界的種種差別相,都是性空緣起的一種幻相;現相的本體,是空寂而非有的,所以說:「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是重複說明「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若能真實地體驗「萬法唯心」的道理,連「心」也不可得,最終歸於一念清淨自性的本體。那麼,即能於日常生活,一切的境緣當中,出入無礙,左右逢源,解脫自在了!

世間的一切相,皆是依空而有,無非是「心」的作用,一種虛妄的假相而已;假相,即是無相,就沒有什麼好分別計較了!沒有了分別計度的心,這一念心沒有了掛礙,就能自在解脫。

佛法講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既然,一切法緣起性空,即無相;無相,則無求。一切境界相,皆非真實之相,有什麼好希求的。於是,這念心就淡定,沒有了願求;沒有了願求,即沒有得失取捨的煩惱;煩惱盡,就得解脫。所以,「空、無相、無願」,三種解脫門,是大乘佛法的綱宗。但是,有些人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知見不圓,誤以「空」為究竟,認為只要五蘊皆空,便得成佛,何必還要止惡修善,起了善惡之相呢?那不是又染了我們這一念清淨的心!

古德說:「依於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諸法若不空,一切法不成」。這幾句話,明顯地開示我們世人,修行佛道想要有所成就,必須不破於空,亦不壞於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什麼是兩邊不著?兩邊不著,指的是隨緣遇境的時候,能明因識果,知道人生是酬業而來。眼前的境界相,皆是宿世的業因果報感應的原理。能明了這個道理,即能心安理得,故而於一切順境中不起貪愛,逆境中不生嗔恚,一切都能逆來順受,隨緣消業,保持我們的這一念心在正定之中,如如不動,所謂「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如果能通達「真俗」兩諦,知道「空不礙有,有 也不妨空」,如《般若經》所說的「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那就通於三 昧的境界。

 

所謂的「空不礙有」,是開示我們要從體起用,修一切的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有不妨空」,是說作一切佛事之後,必須攝用歸體,不著一切修善的相,最後都能消歸自性的清淨心。畢竟心體是空寂的,如經文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大小乘佛法,修行都有一定的次第,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以大乘修學來說,首先必須「觀空」,降伏我們的妄心。所謂觀空而不住空,不可執著於淨相,不去修善斷惡。行者修行必須悟後起修,從體起用,從根本智起後得智,上求下化,幫助眾生也能離苦得樂,成就福慧二嚴。如此才能證得佛地菩提的果覺。想要降伏妄心,成就道果,就必須莊嚴佛土;莊嚴佛土,就必須有「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功夫,也就是要多修 善斷惡、去習改過。豈可執著於空,萬事不為,墮無為坑!     《般若經》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我們試想,如果一切換句話說,一切的現象將維持現狀,一成不變,好的永遠是好的,不會變壞,壞的也將永遠是壞的,不可能變好;有錢的人,無論怎麼奢侈浪費,永遠有錢;貧窮的人,也不論如何地努力,依然貧窮,永遠不會改變。世界果然如此,如何能伏天下人的心!哪裡還有什麼天道良心可言!

若外塵的境緣不會轉變,不可能由染轉淨,也不可能轉淨為染,那麼人的一生,想要斷煩惱、證菩提,修三乘的道果,是絕無可能!諸法如果有它的不變性,一切修證都將失去作用。那麼,人永遠是人,畜生也永遠是畜生,不會改變。如此的話,哪裡來的因果?若無因果,則天下一片混屯,秩序必定大亂。正因為諸法無決定性,也就是沒有不變的自性存在,所以才會隨著因緣有所改變,所謂心體隨緣而生相,有相即有作用。如是 「體相用」,一而三,三而一,才能建立種種諸法的差別相。這就是佛法 所說的「實相」。

有佛無佛,法爾如是。眾生迷,則佛出世;眾生悟,則佛涅槃。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真理是不會被世間其它的邪思邪說所破壞。譬如,水無自性,隨緣產生種種不同的相;遇風則生波浪,遇熱則成蒸汽,遇冷則結為冰,這就是真理。生死也是如此,自性本空,隨業受報,因果不失。若隨世俗的因緣,則沉淪在六道之中,有生死的煩惱;若隨出世間的因緣,則有道有果,能出三界六道,證菩提的果覺。

凡一切相,如鏡中相、水中月,因緣和合,幻妄而有;因緣離別,幻妄而無。既然,因緣生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皆是虛妄,即無「作與不作」,亦無「受與不受」!造作善惡業的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所決定的,至於受什麼樣的果報,是善報?或是惡報?也是我們這一念心的感 受。既然,「作」與「受」都出於當下一念,心尚且是虛妄不實,那不 住,故不可強作分別、執著,要保持這一念心清明在躬,如如不動,以免徒增煩惱,作繭自縛。所謂「一念迷,則煩惱生;一念悟,則自在解脫,無憂無慮。」

佛在大乘經典中一再開示我們:性空緣起,能生萬法;一切的萬相都是現前的這一念心隨緣而產生的虛妄之相;既然有了種種的差別現相,就必須建立不同的「假名」來作分別。所以一切法,因假施設,然其本質仍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若能徹底通達一切相皆是「相因」生法,就明白「空不礙色,色不妨空」的道理。一切法本來是空,都是因人設置;既然是因人設置,隨人不同,並非絕對的,沒有定法可說,所以是虛妄,故說「有而非有」。

法性也是如此,法性空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但不妨萬物的成長,有生有滅、有增有減。宇宙現象界的發生即是如此,「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妨性空」,世間的眾生及生死,出世間的佛菩薩及道果,彼此 相因而生,皆是相互成就。

如果能了解世間一切的境界,都是「非有」、「非無」的一種現相,只是心體隨緣而產生的一種「空有相成」,「相有體空」的現相而已。那麼,當我們觸目遇境時,就能放下一切的分別與執著,而心無罣礙了。可惜,世人愚迷無知,業重障深,不是執理廢事,著於空相,就是執事而昧理,著於事修。兩者,皆心有所住,不得輕安,不能與道相應。

古德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可見得,著空比著有更為嚴重。佛法講的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兩者必須兼顧,不能偏廢。若實在不得已,必須有所取捨的話,寧可著有,而萬萬不可著空。若事事著有,相信有業報輪迴,相信有法可修,有佛可證,至少還懂得要斷惡修善、持戒布施、誦經念佛、作種種的佛事。若能持續不懈,即能從事入理,還是能成就功德道果。如果,一旦著了空相,認為萬法皆空,無法可修,無佛可證,亦無人可度,那就墮入了「頑空」, 「惡取空」,成了邪魔外道。所以古德說:「著有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著空而心實未空,則有墮空之虞」。執「有」尚可以般若觀空來對治;若著了「空」見,則無藥可醫。佛門有句話說:「破戒猶可違,破見則不可救」。知見一旦中了毒,受了染,就很難拉得回來。所以說: 「只貴汝知見,不貴只行履」。

既然,佛說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之相,生而無生,皆是虛妄、無所有、不可得,那麼還有什麼善法好修呢?佛法開示我們,不要因為不知道修善的好處,或不了解能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不修善。那是一般凡夫世人的愚癡愚見,不了解因果報應的道理。

我們日常所造作一切善惡的行為,都會變成種子,存在「八識田」裡慢慢地薰習萌芽,靜待因緣的成熟。當外緣成熟了,這個善惡的種子就會遇緣而起現行。誠如經文所說:「如是因,如是果,所造業不亡,縱使 百千劫,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由是可知,為了免遭日後惡的果 報,就要修一切的善業。

許多人不了解佛法,以為佛法說空,即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了,連因果也不存在。於是放縱自己的形骸,為所欲為,我行我素,造作了許多的惡業。他們認為反正人死後,一切都空,什麼都不存在了。既然如此,人生苦短,何不乘活著的時候,盡情地享樂,何必在乎什麼善惡!善惡與我有何干係!這些人誤解空的真諦,不了解佛法所說的空,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嘴裡說的是「空」,卻不明白什麼才是「真空」;表面聽起來好像相同,但在實質的意義上、做法上,卻是南轅北轍,故而所得的果報天差地別。

佛法說「空」的目的,是為了要眾生不可貪著眼前五欲六塵的境界相,不要對四周的人事物抱持著分別、執著的心。因為有了分別、執著,就有取捨得失的念頭;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從取捨得失中來的。故分 別、執著就是煩惱的根源。佛要世人能了解,一切法緣起性空,無常變 化,那不住,所以說「空」、說「假有」,目的就是要我們去除貪愛的心,不可對外塵的境緣加以分別、執著,以免增加無謂的煩惱與痛苦。

邪說異端所說的空,是「斷滅空」、「頑空」,非佛法所說的「真空第一義諦」。若受了邪法空見的染,誤認為萬法皆空,連因果也無,造業也不必受報。人生在世,既然沒有因果,何必還要修善斷惡?從此,肆無忌憚,恣意妄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毫無顧忌。在這種隨心所欲的情形下,無形中就滋長了自己的貪愛,增長了無明的煩惱。

許多人嘴裡說空,卻誤解了真空的義理,因而生出邪見的執著,耽誤了自己法身慧命,這是屬於惡取空的知見。原想以觀空來排除煩惱,但觀空卻不得空的真諦,反而墮入斷滅空,執理而廢事,因而適得其反,增加了煩惱。    

一切的善惡諸法,都源自於善惡的念頭。若一念善,眼前的境界相就是真善美的世界,人生是樂觀的、進取的,處處充滿了歡樂、喜悅。若一 念不善,則山河變色,人生便充滿了悲觀、消極、與頹廢,所到之處瀰漫著投機、享樂的主義,邪風熾盛,世風敗壞。

然而,善惡之法也是隨緣而生的,緣起無常,沒有定性。既然,緣起緣滅,是無常變化的一種現象,就不可以執著。因為善惡、美醜只在自己一念迷悟而已,誠如禪宗祖師所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念從何起,妄念若不起,真心任遍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入了「中道實相」觀,而達解脫的境界。佛法的修證,在於開悟證果。若能了解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能遠離兩邊,令心無住;換句話說, 對於眼前種種的境界相,就不會妄加分別、執著,又能隨緣修一切善法。 如此,兩邊不著,這念心就能清淨無染,達於中道,入佛的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