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著作者:趙宇威
10/2013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佛法的修正首先重在明理,道理明白之後,才能在事相上修行,將自己所悟到的真理確實地運用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一切動用之中。例如,待人處事、迎賓送客,在一切進退應對之中,如何做才能不失禮儀,恰到好處!

佛法有事、有理。修行必須理事圓融,不可著於事或昧於理。同理,也不能執於理而廢於事。如果,理事不能相應,則偏於一邊。結果,所作的事若非顛三倒四,不合於情理,就是所說的理,陳義太高,在事相上做不到,成了空談,淪為玄說。兩者皆不符合佛法的要義,不能取信於人,讓人信服。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知行」必須「合一」。否則,即成了空談,不契於理,亦不切實際,令人無法適從。

有人說,學佛不一定要受持三皈儀式。三皈只是一種形式,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如果只作形式上的三皈,卻不能力行實踐佛陀的教誨,也是枉然。因此,只要實質上信佛,去力行佛法的教義,不見得一定要受持三皈。形式,可有可無,能實質地信受,才是真正的重點。

這句話聽起來,似是而非。為什麼說似是而非呢?因為佛法是「不二」之法,講的是「理事圓融」,事就是理,理即是事,所謂「事無理不成事,理無事則不圓」;理與事兩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執一即非。同理,形式與實質不二,實質不能沒有形式,形式也不能沒有實質,若執於一邊,有所偏著,即不是佛法。

受持三皈的目的,就是要一生奉獻於三寶,願以三寶為師。盡形壽都能依教奉行佛陀的教誨。從此以後,不再依止外道邪師,端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斷惡修善、濟世利人,作一個如來的真實弟子。由此可知,三皈的目的在教化世人能以「覺正淨」為依歸,遠離「迷邪染」。

如果只作形式上的皈依,不在實質上去力行菩薩道,那就「執於理而廢於事」,或在實質上去修菩薩道,卻不肯作三皈的儀式,認為這只是一種形式而已。若如此,仍然著了「執於事而昧於理」的錯誤知見。

實質與形式是相因生法,「相對」而立的。沒有外表的形式,哪裡有實質的內涵。如果,我們認同佛是一位大覺者,能幫助迷惑的眾生出離生死的苦海,教導我們解脫煩惱的業障。我們就應該以佛為師,從佛學習才對。哪有學習佛的法教,而不肯拜佛為師的道理。這種心態若非貢高我慢,便是盜法,充份地顯示這一念心一點也不真誠、不懇切,也不謙卑。若以這種心態習法,如何能契入佛法的玄旨有所成就呢!

所以,修習佛法,要在理上明白,事相上做才行,如此才能達到「理事圓融」的境地。否則,修行很容易誤入歧途、走上邪路。比方說,有人上香拜佛,應該拿一枝香或三枝香呢?一枝香,代表我們現前這念真心,一念真心即「一真」法界。一切法都是從這念心所生,屬於大乘境界;若拿三枝香,則代表戒香、定香、慧香。修行必須依止「戒定慧」來修行,才能得到解脫。

此外,香,代表「信香」、代表「精進」。香煙裊裊上升,當中沒有間斷、不夾雜。但是,返觀凡夫世人的心,時時攀緣,不是想過去、就是想現在、要不然就是想未來,念念生滅不停。因此,這念心要有信心,必須虔誠不二地修習精進,要像香一樣的一念到底,沒有夾雜、間斷。所以,拿香拜佛的意義就是要契悟到這一念心能精進,沒有間斷、夾雜,達於「一心」的境界。我們想要悟到這個理,就必須在事相上來薰習,要像香一樣的沒有間斷。這念心想要有感應,有所契悟,就必須從事上去做,由事而入理。

從事相上來說,一般上香,是上三枝。所謂的「寸香」,每一枝香的距離不超過一寸,間隔相同,高低相同,前後一致。而理上來說,寸香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呢?寸香,就是「一瓣心香」。所以,上香的時候,這念心要恭敬、虔誠,還要發願。這念心若真的達到真誠不二了,這念心就能遍薰十方法界。

同時,香能薰習我們無明的臭穢,掃除痴暗。香燃燒到最後就空了,象徵能淨化我們的心靈達於「空性」。六祖惠能大師講到香,進一步解釋,香是「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就是我們的「自性」。

如何才能悟到我們的自性?契悟自性,必須從五分法身香開始,慢慢地薰修、逐漸地契悟。然而,這些必須先從持戒開始,由戒生定,因定而開慧;有了智慧,再由慧起觀照,由照而覺。若能反照心源,就能契悟到這念心就是萬法的本源,原來一切法唯心,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能契悟到「萬法唯心」,就達「解脫」自在,無憂無腦,最後連「解脫知見」也無。那就真正契入佛地果覺大自在涅槃的境界。故禪宗云:「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如果知道體性空寂,心裡想到了空,有了空的念頭,那又不是了!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不空是妙有,妙有非有是真空」。這些還都是「名相」,連這些所有的名相都要放下,不著絲毫的痕跡。心中空淨無染,雖然空淨無染,但要用時就有,不用的時候即無,多麼自在。這種要用就可以用,就是「妙有」;不用的時候,即無,就是「真空」。我們修行必須從這裡來契悟。

佛法八萬法藏,無非都是方便法門,目的就是要我們能契悟這一念真心,明了一切法都是自性隨緣所生。既然,隨緣所生,緣生幻有,生而無生,故而不可以去分別、執著,以免途生煩惱,作繭自縛。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讓這念心不起妄想,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念心能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還能處處作主,則當下這念心就是「自性」,就是法身。

須知,「道」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只因無明、妄想、分別與執著障礙了本心,使我們的真心不能顯現,失去了作用。只要我們能時時能安住這念心,住在正定之中,不打妄想。一有煩惱即能返觀心源,提起覺照,立即將它照破,則佛性自然就開顯出來。

惠能大師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能時時刻刻、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是「自心無非自性戒」;能自戒,即能「自度」,就能見到自性的法身佛!

當我們的這念心無貪、無瞋、無癡,就具足了無量的功德,也就見到了我們的自性本心;換句話說,若能於順逆、善惡的境緣當中,不起貪愛、嫉妒的心,這一念心就在正定之中。如果,見善起了貪愛心、歡喜心,或者睹惡起了憎恨、厭惡的心,表示這一念心仍然受五欲六塵的影響,隨波逐流,因而隨業流轉在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煩惱與痛苦。

儒家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就是一個定境。能保持這念心的寧靜、不動,無論是好的境界,或是壞的境界,始終無動於衷。修行就要如此修,達到這種境界。例如,打坐、念佛時,無論看到了什麼境界都不予理會。佛來了,不必高興;魔來了,也不生恐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見到自性的天真佛了。誠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禪宗祖師說:人人都有一個智慧佛、有一個如如佛。什麼是智慧佛?當我們起煩惱的時候,心中有了愛憎的分別,於是猶豫不決、取捨不定。這時侯,這念心就要提起覺照,將它照破,了知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進而不去分別、執著它。能照的這念心,就是智慧,故稱之為「智慧佛」。有了這念心才能成道。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以智慧觀照自心,知自心空寂、自心不生、自性了知、自性能作得了主。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

佛法所說的智慧,不是知識;知識與智慧不同。知識,是經驗的累積、是從學習中得來的一種常識。而智慧,是能知錯、改過、起慚愧、懺悔的心,這個能起善念,不起惡念的這念心,才是智慧。這個智慧時時都在放光動地,有了智慧心,就能得到解脫,就能證菩提覺道。

眾生的心不時地攀緣在五欲六塵之中,受到外塵境緣「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與影響,起起伏伏、上上下下,所以煩惱不堪,痛苦不止。而修行就是要讓這念攀緣妄動的心能靜止下來,制心一處,使這念心「無所」攀緣。無所,即無「能、所」;也就是沒有「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界,沒有「能聽」之心與「所聽」之境,亦即不攀緣於外在一切的境界相,無論是非、善惡都不理會,做到所謂的「不思善、不思惡」。若能做到善惡不思的境界,這念心就清淨無染,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這時,身心自在,沒有了束縛,就是「解脫」。

所謂心不攀緣,不但惡緣不攀、善緣也不攀。因為眾生的心不是想好的,就是想壞的,這念心善、惡夾雜,始終不斷,所以這念心念念生滅不止。如果善惡不思的話,又會落入「無想」的境界,成了「無計」空。如此,很容易墮入「沉空守寂」的窠臼當中。

所以,不但不思善、不思惡,也不能「沉空守寂」。沉空,就是貪著空性,守寂,就是滯於寂滅。有能、有所,還不究竟;空境現前不能執著,禪定現前也不生歡喜心。這念心要時時作得了主,念念分明。所謂:「有佛處即不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佛、無佛都不執著,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達「善、惡」不思,自在無礙的境界,那只是「自利」的功夫;自利之後還必須「利人」,因為佛法的宗旨在於「自利利人」、「已達達人」。利人就必須行慈悲心,廣度一切眾生,悲智雙運;換句話說,雖然契悟善惡不思、空有不住的境界,能自在解脫、出入無礙,但還必須不住解脫,回小向大,倒駕慈航,與眾生和光同塵,恆順眾生,帶因行果,度一切有緣的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菩薩度生,必須與眾生「和光同塵」,也就是「恆順眾生」,與眾生打成一片,如此才能將他們從生死的業海中超拔出來。度眾生就是「接物」,離開了眾生,怎麼去度眾生?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故度眾生必須和其光,才能度眾生。這就是所謂的「和光接物」。

修菩薩六度波羅蜜,必須「修而無修」,「行而無行」,消歸自性,六根清淨,如此才能達「三輪體空」,入「人法」兩空的境界;也就是說,做了善事、度了眾生,不居功、不諉過,無人、無我,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這一念心空淨寂然,沒有分別、執著,菩提心、涅槃性就現前了。

菩提心,就是「真性」,真性不易,是恆常不變的。不會隨著時間、空間,歲月的改變而變化。人從出生到童年,由童年到少年,由少年而壯年,如此展轉到晚年以致老年,身體的形相、機能都一直在轉變退化之中,從童顏的細皮嫩肉,逐漸變成雞皮鶴髮,頭童齒豁,老態龍鍾,甚至舉步維艱,形態肢體完全都不一樣了,但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始終沒有變易。就像釋迦牟尼佛開示波斯匿王所說的話:「大王,你從出生到現在,一共看過幾次恆河呢」?王回答道:「兩次,一次是在三歲的時候,今年六十二歲時也去看過」。世尊問王:「你三歲和六十二歲時,這個能看恆河的心,是一個,還是二個呢」?王答:「當然是一個」。佛說:「這就是『覺性』,覺性沒有生滅;能知、能覺的這念心始終存在,不會變易」。所謂「覺性」不變。故六祖惠能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佛法八萬法藏,講的就是「心性」。心性就是「道」,就是菩提心、涅槃性,也就是佛性。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開悟了。我們現前的這念心就是真性不易,真性不易的心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清淨法身佛。

修行無論參禪、悟道、誦經,還是念佛,目的就是要悟到這一念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變易。然而,這種功夫的成就在於不斷地薰修,所謂「內薰外修」。「內薰」,就是以佛法的正知正見,如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觀念不斷地薰習「八識」田裡的種子,用善法的種子來薰惡的種子,用無為法、出世間法來薰世間法,以「真如」來薰「無明」業識;也就是讓我們的這念心能保持在正念、正定之中,時時受到正法的薰習,這就是內薰;而「外修」就是持戒布施、斷惡修善、去習改過。所以,修行還必須在事相上慢慢地除去習氣,俟因緣成熟了,就能成就功德了。所以說:「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修行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是屬於內薰,將這念心定在一個地方,不起妄動,能時時檢討反省,所謂:「靜者一念不生,動者萬善圓彰」。若這一生薰習成就了,就能超凡入聖,得到解脫。念佛就是一種最好的內薰外修的法門。念佛時要放下萬緣,心不離佛,佛不離口,口不離心。如此,「口念心惟」,心口一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當下即如如佛,現生就得自在解脫。當業報身盡時,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不退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