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的是「心地」法門,其目的是要我們「觀心悟道」。而所觀、所悟的,無非就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要我們這一念心,不著相、不分別,那我們就能心空如洗,一塵不染,得自在解脫了。
淨土宗,以念佛來消除煩惱;禪宗以參話頭,提起疑情來阻斷妄想,讓心自然空淨。而密宗法門,則以身口意三密,與佛菩薩相應,來轉換這個妄心。可見得,佛法的修證 ,都是從心地上下功夫,所謂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若能主宰我們的心,不讓妄心跟著境界跑了,因而隨波逐流,造作諸業,即能由染轉淨,由妄轉真,直到這一念心清淨為止;心清淨,沒有罣礙 ,就能解脫自在,得大受用。
我們從心理上去觀照、參究,明白了緣起性空的道理。當煩惱起現行時,就以這一句佛號來轉換取代。若能打得念頭死,念念以佛為緣,以心繫佛,則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那麼,我們的宿世的執著與習氣,自然消韻,就能打破「法執」。
念佛的功夫,若能念到心空無住,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著「有」念,也不落「無」念;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若能超越「有、無」兩邊,這一念心,才真正的清淨無染,即能與「實相」相應,入「理一心」不亂,而心開意解。當下,就能見性成佛。
四、論用:
論用,是辨別這部經的作用和功能。每一部經,都有它的特殊意義和功能。我們知道,佛陀講經說法,都是經由弟子的啟請而說的;也就是說,眾生對於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明白,向佛請示,故而佛為世人解說。所以,每一部經都是應機說法,皆是針對眾生的疑惑而說的,旨在破除世人的分別、執著與妄想。
那麼,《心經》的功能是什麼?簡單地說,《心經》的功能,若以教下來說,是要我們破除「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三障除了,才能得自在解脫,證法王覺道。這三種業障,導致眾生沉淪在六道之中,受無盡生死的苦惱,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障礙。
我們修學佛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剔除三障。有了煩惱,就會造業;造了業,就得受報,於是「惑業苦」三,輪迴不息。所以,不發心修道,就無法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苦海的牢籠。
談到業障,學佛的人常說,要多誦經、念佛、禮拜,來消除業障;有的人還熱衷於延請佛門中的高僧大德,或密教的法王、活佛,來灌頂、加持,以為如此就可以順利地消除業障,真的是如此嗎?
時下,確實有許多的佛教徒,崇尚這種說法。所以,每當那些高僧大德、活佛、法王等,蒞臨的時候,可說是盛況空前,法會的現場,人潮洶湧,非但座無虛席,連走道、大廳,都擠得水洩不通,到處擠滿了那些來看偶像的粉絲信眾。有的人來自遠方,來回坐車,都得花上十幾個小時;有的人,為了能見活佛、法王或高僧一面,得到他們的灌頂或加持,兩天前,就在法會的現場,拿板凳、搭帳篷,連夜住宿,排隊等候。這種熱情洋溢的程度,無法想像;這種的熱忱,是出於學佛的虔誠心,還是抱著觀看、崇拜偶像的心態,或者是為了求福的貪婪心呢?實在令人無法辨別。
如果,真的是求法若渴,抱著一種感恩的心、虔誠的心,前來莊嚴法會,聆聽法要,那還無可厚非,令人感念。如果純屬崇拜偶像,或者是為了祈求灌頂加持,以希求得福、消災的心態,來參加法會,那就太可悲了!無怪乎,近幾百年來,佛法逐漸地式微沒落,無法有效地弘揚,反而淪為一些知識分子口中,封建迷信的代名詞,實在令人感嘆。
許多人,談起佛教,只曉得燒香拜佛,或者是吃素、誦經、念佛等等,以為如此,就是信佛,就能消災解厄,遇難呈祥。至於為什麽要誦經、念佛、拜佛,能得什麼樣的功德利益,則毫無所悉,甚至也沒有興趣了解;對於佛法的教義,更是難以啟齒。即使說了,也只是依文解義而已,完全錯會了如來真實的義理。
佛陀的大智大慧,早就為我們預言,末法時代,法弱魔強,眾生根性魯鈍,業障深重,去佛日遠,對於佛的法教,已慢慢地無法理解,致使佛教流於形式,成了迷信,多數人都落於盲修瞎練。所以,末法時代,想要成就道業,唯有依止念佛法門,才能度脫生死。因為,只有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在此末法時期,最契合眾生的根性。它是最方便、最簡單,又最穩妥了義的圓頓大法。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要消除業障。那麼,業障是什麼?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業障,怎麼消除呢?我們天天地誦經、念佛、禮拜,或接受灌頂加持,到底業障消除了沒有?學佛人,若不明事理,人云亦云,在毫無理解的情形下,依樣畫葫蘆,跟著做。雖然,做了許多的佛事,都不知道為了什麼?就如同聽別人說,念佛禮佛,能夠消災延壽,福增無量,所以就照著做 ,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若以這種方式信佛,就是迷信、盲信!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執事昧理」。這種形式上的修行,作的都是表面的功夫,不具任何實質上的意義。
為什麼會如此呢?關鍵就在「會」與「不會」而已。會的人,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信手拈來,都是佛法。就像當年,釋迦佛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演說無量的妙法一樣。而不會的人,也就是迷的人,雖然天天誦經、拜佛,把頭都給磕破了,經文讀得滾瓜爛熟了,還是為經所轉,著了境界相。這種修行的方式,於事無補,與了生死、出三界的菩提道業,沒有關係。所以,修法一定要先明理,悟理之後起修 ,才是真修。否則,修的只是表面的功夫,與實際斷惑證真,沒有絲毫的關聯。
修行即是「破障」,目的在消除無始劫來的業障。那麼,業障究竟是什麼?簡單地說,「業」,就是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一種行為。正在做的時候,稱之為「事」;做完了以後,就稱為「業」。而業有「善業」、「惡業」,還有非善非惡,稱之為「無計業」。除此此外,還有「淨業」。修善業,得的是善的果報;造惡業,則受惡的報應。這兩種業的果報,都在六道之中,不能出離三界。所以,學佛人要修淨業;淨業才能與「道」相應,與「淨土」感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眾生無始劫來,因「惑」造「業」,因業感「果」。世人不明白世出世間,一切法空相,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現象。所以,執著眼前的境緣,以為「實」有,拼命地取捨造作。二乘人,雖然斷了「我」執,知道「身」是「假」有,不是「真我」,但「法」執未空,仍然取法,以為有法可修,有涅槃可證,著了「法相」。所以,心不清淨,仍有妄想、分別與執著。這妄想、分別與執著,就是我們所稱的「業障」。
佛經上說:「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煩惱障,就是眾生輪迴六道的生死根本;而法執即「所知障」,亦即二乘人,不能了斷無明煩惱的業因。這些都稱為「業障」;也可以說,凡是障礙我們身心,不得自在解脫,有所掛礙、煩惱的,就稱為「業障」。
走在人生的旅途中,難免遇到一些挫折、障礙與困境,這些橫逆與阻力,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惡業力,所感召而來的一種果報,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報障」。明白的人,覺悟了自性,知道一切法,緣起空相,皆是因緣業力所招感的結果;而這種現象,剎那不住,無常變化,皆是虛妄,不可去分別、執著。既然,是因果報應的結果,就應該隨順覺性,堅定正念,勇敢地面對眼前美醜、善惡的境緣,一切逆來順受,以隨緣消業的正確觀念,坦然地面對種種不同的境緣。那麼,業障就真的消除了。
若能明白了解,人生的際遇,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皆是因果報應的現象,而能抱著歡喜受,情願還的態度,正確地去面對。對於眼前的順逆境緣,不憂不喜、不貪不瞋、不迎也不拒;也就是在順境中,不起貪愛、不喜、不迎,而在逆境裡,勇於面對,不生憂苦、瞋恚的心。若能放下心中的包袱,那麼糾結在心頭上的死結,就能解開,剎那間所有的牽掛、煩惱,如獲重釋般的得到解脫。
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對,欣然地接受這種自我造作的結果,因而生起了苦樂憂喜的種種煩惱,致使身心不安,藉以各種方法,做種種的取捨,就是繼續造作。若以這種人生的態度,來處理一切的人事物,仍然還不斷地執取,得失熾然,不能隨遇而安,業障只會不斷地加重!如果,我們每天誦經、念佛、拜佛,煩惱依舊,分別取捨的心,仍然不減,不能看淡名利得失的心;隨緣應物的時候,還是那麼固執,自私自利,處處以自我的意見為意見,剛愎自用,沒有包容的雅量,不能接納他人的意見,城府很深,心眼很多。若是如此,業障非但無法消除,反而更見加重。
若不能明白經教的義理,縱然誦經、念佛,做的也只是表面的工作而已,並無實質的功德利益。因為,這念心仍然不悟,雖然身做的是佛事,但心裡仍然充滿著貪嗔癡慢的念頭。如此地修行念佛,持戒修善,即著了修行的相。那麼所得的,也僅僅是人天有漏的福報而已,與出三界、了生死的道業無關。修行人,若不了解,修行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證佛果,而只是為了求人天的福報而修,那就是本末倒置,不明白佛法的教理。
學佛,是為了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進而放下萬緣,保持三業的清淨無染,讓這一念心,能夠得到解脫、自在。是故,凡事只需顧好自己的念頭,不管他人的是非善惡,只要不起惑造業即可;他人的好壞,與我無關,那是個人的因緣,自有因果。若管人家的閒事,就是攀緣,即是自取煩惱,自甘墮落。俗話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管閒事,這一念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如何與佛感應道交呢?修行是自己的事,我們若不能,自性自悟,不能端身正念,除垢去污,就無法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古德說:「佛不度眾生,眾生自度」。
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古德將佛菩薩,比喻為天上的明月,而月在無有邊際的虛空中,自在規律的運行,而眾生的心,就像一潭湖水一般。湖水若清澈寧靜,沒有掀起濁濁澎湃的浪淘,則月影就會倒影在我們的心湖之中;也就是說,眾生的心,清淨無染,不染著於紅塵瑣事的煩惱,不糾纏於名利權情、是非人我等愛惡情仇的事。這一念心,能夠沉澱下來,遠離貪嗔癡慢的煩惱,就能得到自在安逸,那我們就能見到佛菩薩,放光照住,得到佛力的加持。
若眾生心,充滿了權利慾望,滿身的市儈氣、銅臭味,一腦子的酒色財氣,聲色貨利,像這樣念念自私自利,利欲熏心,如何能得佛菩薩的慈悲護佑與加持呢?
第二講的是「報障」。報障,又可分為「正報」與「依報」。正報,指的是一念「真心」;依報,則講的是我們自己,而「依報隨著正報轉」。人,生而不平等;一出生,就有貧富、智愚、美醜、貴賤、窮通等,種種不同的差別相。每個人的命運,各個不同;有的人,出生在權貴的家庭,是官二代;有的是企業家的第二代,含著金湯匙出生。他們從小到大,身邊都有傭人,侍候著長大;要什麼,有什麼,就像王公貴冑般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但是有的人,一生出來,就被拋棄,沒爹沒娘,生活過得很艱苦,餐風露宿,有一頓、沒一頓,經常挨餓受凍。衣服穿得是破破爛爛的,蓬頭垢面,也不梳洗,整天就在街頭遊蕩,無所事事,人見人厭。也有的人,家境貧寒,除了要服侍生病的父母,照顧弟妹之外,還要外出打工,維持家計。甚至,連國家所附於的國民義務教育,都無法順利的完成,必須一身擔起家庭的重擔。
生活是現實的,所謂的「造化弄人」。我們若仔細地觀察,為什麼每個人的命運,有如此大的差異?有人說,這些都是命運的作祟。說穿了,就是命不好,運氣不如人。如果,進一步的深究,為什麼命運的乖舛,每個人截然不同呢?佛法開示我們「因果」的道理,所謂「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
佛法,有事有理,理與事必須圓融。佛法所說的「事」,講的是「因果」律,也就是「種善因得善報,造惡因遭惡報」的原則。而佛法所說的「理」,指的是「心性」的道理,所謂「萬法唯心」,一切法,無非「心現識變」,都是吾人一念無明妄動而產生的「妄覺」而已。
佛法教導世人, 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財富的多寡,壽命的長短,身材的高矮,或者是美醜、智愚、健康孱弱等種種的情形,都離不開「因果報應」的法則。佛家講,過去生中,財布施,得財富;有法布施,得的是智慧;有無畏施,則得健康長壽。能持戒、護生,吃素的人,必定安康、長壽,非但相貌好,人緣也好,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事。
我們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從根本做起,不能僅在表面上做文章。如何是從根本做起?所謂的從根本做起,就是從這一念心著手。我們必須斷惡修善,去習改過,能心存善念,做到利人而無我。那麼,命運就改變過來了。如果,不能從這一念心做起,而聽從一般風水地理師的說法與建議,以為只要改變一下風水,就能改運。例如,在家裡的某個地方、角落,放置幾枚古錢,一個魚缸,或移動一下床位,改一改門的方位,或在玄關的地方,安置一個屏風;或在門窗、牆壁上,懸掛山海鎮、八卦鏡、桃木劍等,就能趨吉避凶,鎮宅化剎。或者找一個風水寶地,搬遷一下祖墳,就能時來運轉,鴻運其昌,甚至子孫也能富貴綿長。
果然如此,則人人都可以封侯拜相了;生意經商,也都能富甲天下,成為紅頂商人了。那麼,對於一些貧窮,沒有錢選擇一個好的風水地理,安葬祖墳,或沒有能力,找一個好的陽宅,安身立命的人來說,豈非有失公平。果然如此,使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則天道公理安在?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貧也不過三代。這是什麼原因?如果,風水這麼靈驗,能改變命運,那麼,只要找一個好的風水,就能福壽綿長,甚至加官進爵,祿位高升,不做事也能享受榮華富貴才對。若事實成真的話,風水地理師,為什麼不為自己或子孫,謀一個好的風水呢?!所以,民間的學說,講的都不圓融,無法令人信服。
所謂的風水學說,說的就是我們依報的環境,也就是客觀生存的條件;依報,包括了食衣住行的環境,甚至我們自己身體的狀況,是好?是壞?等種種的情形。剛才說了,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甚至美醜、高矮,智愚、貧富、貴賤等,也都屬於「依報」。這些都與我們過去生中,所造作的善惡業力有關。故而,這一世感得不同的果報。所以說,當人生遇到了挫折,不必去看風水改運,因為這些都是自己業力所感召而來的果報。只要多修善布施,從心上改過向善,能持戒念佛,一切隨緣順受,就能否極泰來,惡盡福崇了。
也有一派的風水學說,強調:「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一個有福的人,即使不看風水,不懂地理,隨便找個墓地安葬先人,或者隨意買個房子搬遷,正巧都能遇上好的風水地理。而有的人,雖然刻意地延請高人去找、去覓,找來找去,就是覓不到一個理想的風水;不是地方太遠,道路不便,沒有開發,過於荒涼,要不然就是索價太高,買不下手。
然而,有福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有福。就像過去的寺院道場,都建築在崇山峻嶺之中。當時,也沒有請人看風水,然其所在之地,自然就是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這是什麼原因呢?佛經上說:「依報隨著正報轉」。能做到境隨心轉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或者,能持戒布施的人,就能感得好的果報。福報是不求自來的,是從修善布施中得來的。如果,不懂的方法,無論怎麼求,也求不來的。
但是有些人,經常地作姦犯科,壞事做絕了,非但不受報應,反而生活過得很愜意,例如,住豪宅、開名車,整日花天酒地,逍遙法外,不禁令人疑惑,佛法所說的因果報應,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必須明白,佛法講的因果,說的是「三世因果」,也就是所謂的「報通三世」,而非只有一世;因果不講三世,就不圓融,說不圓滿。就像剛才所說的那一類的人,他們這一世所享的福,是享他們前世所種的善因。這一世,因緣成熟了,所以福報就現前了。如果,這一世不知道修福積德,繼續地修善布施,那麼當福報享完了,則福盡惡來,果報就非常的淒涼。儒家也說:「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必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必有餘德,德盡必滅」。由此可知,儒佛道同,只不過在儒家的學說中,並沒有特別強調三世因果,及報通三世的說帖罷了。
由於這一類的人,不懂得道理,往往以不善的方法,藉著作姦犯科的方式,巧取豪奪,得到許多的不義之財。無形之中,大量地折損了自己原有的福報;也就是說,那些人以坑蒙拐騙的手段,提前地取得了這些不義之財。而這些所得的財富,其實就是他們命中本有的財富。但是,他們卻以不正當的手段,搶先取得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財富,造作了罪業不說,還憑白地折損了自己的福報,這就是所謂的「枉作小人」;最後的下場,不僅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叫做「得不償失」。就好像自己存在銀行的定存單,還未到期,不能領取。於是,心急地跑到銀行去偷、去搶,結果鋃鐺入獄,造罪受報,自作自受。
道理明白了,想要擁有好的依報,就必須多修善布施,才能感得好的福報。而且,正當享福的時候,還要懂得「知福」、「惜福」;光是知福、惜福仍不夠,還要繼續「培福」才行。許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自嘆自己的命不好,錢不夠花,兒女不孝順。我們不妨回頭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凡事我們要往下看,不要往上看;往下看,就能知足,就會生起感恩的心。若往上看的話,心就不平,就會產生嫉妒、瞋恚、障礙的心。俗話說:「一山還比一山高」。過日子,就是過自己的日子,千萬不要與人比較,因為人比人氣死人。若這念心不平,煩惱就隨之生起來了。
我們想想,好歹自己四肢健全,能吃能喝,能說能笑,比起那些躺在病床上,四肢不能動彈,甚至吃飯、大小解,都靠他人服侍的病患來說,又不知幸福多少倍了!還有許多人,生了病,還沒錢看病,生活頓時陷入了絕境。所以,做人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樂,才懂得惜福,培福。
學佛,就是為了「明因識果」,知道眼前境界相的善惡、順逆,都是一種果報。事理明白了,當果報現前時,才不會趾高氣昂,得意忘形,或者自怨自艾,遷怒他人。 反而,會在種種不同的境緣現前時,作回頭想,懂得惜福、修善,把所積存的善因福德,迴向法界一切的眾生,迴向菩提,迴向極樂世界。那麼,福德就成了功德。當功德圓滿之時,就能往生西方,真正地離苦得樂,證菩提法身,不退成佛。
除了業障、報障之外,還有「煩惱障」。我們投身在三界六道之中,就是為了「酬業」而來;也就是酬償過去生中,所造作的善惡業。簡單地說,人生是來還債的。既然,是酬業而來,就有重重的阻礙和艱難。所以,人生的旅途,充滿了荊棘與坎坷,故世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為,人生有許多的業障和報障,等待著我們去酬償。
有了業障和報障,當境界現前時,一旦不順心、不如意,難免就會妄念紛飛,胡思亂想,於是越想越煩惱,這一念心,也就愈不清淨;心越不清淨,就越會鑽牛角尖,故而苦不堪言,這就是煩惱障。
佛法開示我們,根本的煩惱障有六種:「貪嗔癡慢疑邪見」。如果將這六個煩惱障,濃縮起來,就是「貪嗔癡」三毒心。若將三毒心,再歸納簡化,就是一個「貪」字;換句話說,「貪」就是世出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貪,講的就是「貪愛」。我們對於喜歡的東西,往往貪得無厭,多多益善,什麼都要,有句話說:「欲壑難填」。有了貪愛,就有了分別、取捨的造作;取捨不得的時候,就產生了「瞋恚心」,因而愚癡造作,想盡了辦法,極盡所能地去巧取豪奪,無論是偷、是搶,還是用騙的方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就是因「貪」而生「癡」,因「痴」而造「業」,造作種種的不善。所以,一切的罪障,皆因貪而有。
莫說對世間的名利,看不破,捨不下,只要還有一絲絲貪愛的念頭存在,即便是對人世間的一草一木,若還有所依戀的話,就不能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因為,有了貪愛心的存在,「我執」就破不了;縱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古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有貪愛的念頭,這一念念佛的心,就間斷、夾雜了;一旦間斷、夾雜,即與求生淨土的清淨心,不能相應。